錢少甫
(貴州省盤縣水利局,貴州 盤縣553537)
引水。在大河源頭建立引水渠首工程,有條件的還可以修建骨干性調蓄工程,對山溪性河流還可以截潛流;疏通泄洪通道,保護荒漠生態,盡可能使全部的水都得到充分發揮。
輸水。加強渠道防滲和配套改建,渠系配套與田間配套結合,低壓管道輸水、小畦灌溉、噴微灌溉;或在沿渠兩岸種植柳樹既防滲防沖又防蒸發。改進落后的灌水方式,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蓄水。將冬閑水和夏洪水蓄至水庫,主要是防止滲漏和蒸發。滲漏的部位主要在高壩段和放水閘兩側。主要的辦法是在壩前坡或壩中進行防滲兼防風浪、防沖,降低浸潤線,使壩后無積水。或采用行之有效的化學、生物措施在水庫水面上建立防蒸發保護層,可減少水面蒸發損失80%~90%;在庫盤采用防滲膜等技術,可大大減少滲漏損失。另外,對無較好水源的干旱山區,可分戶修建小水窖,將季節性水源或雨水引至水窖蓄積,一蓄水30立方的水窖可解決一戶人(含牲畜)90~120天的吃水問題。
配水。根據現行的分水比例或農作物的需水情況,對灌溉水量的時空分配作出量優決策,以尋求灌區最大的經濟效益,配水員要辦事公道,講求科學,掌握農作物長期的灌水最佳期和灌水進度,注重效益。
灌水。采取先進的灌水技術,嚴禁大水串灌、漫灌,實行人跟水走,定額供水,強化組織,嚴禁日澆夜退。
節約用水,是關系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也是維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發展節水型農業是解決干旱地區農業水資源不足的有效途徑,可以防止土地次生鹽堿化和保護生態環境,又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達到擴灌、增產、增收的目的,帶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發展節水型農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節水型農業是由水利措施、農業措施、管理措施構成的。
2.1 節水措施
輸水工程節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加強渠系管理、配套、渠道防滲,減小輸水損失,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節水灌溉制度。根據農作物需水規律來確定節水灌溉制度,確定灌水定額、灌水次數、灌水時間。達到用水合理提高水的有效性獲得高產。
節水灌溉技術。改進地面灌如:小畦灌、細流溝灌、膜上灌、波涌灌(間歇灌)、水平畦田灌及隔溝灌等。因地制宜搞噴灌、微灌。引進先進的地下滴灌、滲灌、皿灌等。其特點是灌水器均埋入地下農作物根系附近,直接被作物吸收,減少無為消耗。
充分利用水資源。對地表水、地下水統管統調,充分開發地下水和灌溉回歸水。在宜井灌區內,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既灌又排,不僅增加了灌溉水源,緩解了春旱缺水的矛盾,還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抑制了灌區次生鹽堿化的發生。同時從水循環規律出發,可以有意識地對水源在時空上進行調節;地表水與地下水結合,以豐補欠,統一安排。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加速轉化,相互調節補充,以達到充分利用水資源的目的。
2.2 農業措施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按照水源和自然條件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壓縮耗水多的種植業比例,才能充分提高水的利用率。
抗旱育種。
保墑。地膜覆蓋、桔桿覆蓋、礫石覆蓋。耕作保墑是一種傳統的抑制土壤蒸發的技術,通過深耕細作,切斷土壤毛細管水上升的通道,降低土壤的蒸發。
化學節水、保水劑、吸水劑、抗旱劑、旱地龍都是抑制土壤蒸發的新技術。
2.3 管理措施
政治體制。主要指節水農業的管理政策、組織機構、規章制度與水法規。確保節水農業的建立與發展。
水利經濟。樹立水的商品觀念,才能真正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費征收標準原則上要使水費能平衡水利工程的投資、維護、運行等項的支出,做到以水養水,形成水利投資的良性循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資體系。水利建設投入不足將會長期困擾水利事業的發展。投資主體可以是國家、地方級政府、集體及個體,資金來源可以是銀行貸款、集資、募集或申請特種國債、國際金融組織的長期各種優惠貸款和以工代賑等各種渠道。還可以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同制的形式,并對已建成的節水灌溉設施采取拍買、租賃等形式,用回收的資金建設新的節水灌溉設施,實行滾動增值,建立良性循環投入、建設、管理及運行機制。在工程建設上要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工程運行管理上要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實行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新格局。
提高灌區計量水平,促進節約用水。傳統的按畝均攤收水費往往讓群眾形成“用多用少一個樣”的思想,大水浸灌現象普遍,通過新建改建量水設施,提高用水計量精度,逐步實現按方收費。用多少水化多少錢,樹立水的商品意識。
土壤墑情監測與預報。
生態環境。包括監測、水源保護及農田生態平衡等。
獎懲措施。為了鼓勵全社會都來關心節水問題,對節水單位和個人應建立獎懲制度(資金可以從水費中支出)。目前推廣節水灌溉還比較困難,農民對節水缺乏一定的認識,認為多澆水就會增產,還沒有形成科學灌溉的觀念,這是新舊思想的轉變問題,一定要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廣節水灌溉。
強化流域,縣、鄉、村的水管組織。從組織上、制度上保證節水工作的順利開展。改進灌水技術,減少田間水量損失,實行溝、畦、膜上灌等灌水方法,防止深層滲漏和田間流失。灌前平整土地,避免灌水不勻,跑水和漫溢的發生。
實行農作物與水結合,合理配置水資源,按畝定額供水,嚴禁過量灌溉,對超額用水實行現價收費。加強渠道和建筑物的配套、維修管理、減少決口跑水的漏水損失,經常維護渠道、清淤、除草、排除障礙物、加固渠堤等。在枯水時期,實行集中輪灌,減少渠道輸水損失。充分利用回歸水,微咸水和處理過的污水進行灌溉,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保證一水多用。保護水資源,防止污染,保證水質量,加大在河道及水工程內的治污力度。
水管單位應充分利用自己管理范圍內的水土資源和技術、人力、設備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水文化,建設游覽勝地,保護和美化環境,開展綜合經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提高廣大群眾對水利的認識和了解,促進消費,促進水利事業的發展,不斷壯大自身的經濟實力,改善職工的生活福利。使每一位水利職工都熱愛水利事業,安心水利事業,靜心研究水利事業發展的新思路,為庫車的經濟騰飛,為西部大開發建設貢獻力量。
建設高效水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支撐和保障。隨著高效節水農業建設的深入開展,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態環境等都必將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把建設高效水利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水源引水一直到田間灌水,都納入統一的水資源有效利用范疇,制定在全縣推廣應用的規劃,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節水灌溉技術和模式,大面積應用節水效果最好的節水灌溉設施,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把建設高效水利中的膜下滴灌作為重點予以推廣應用,實現播種、鋪膜、鋪設滴灌帶一次完成的機械化作業;實現澆水、施肥、施藥的一體化和控制化;實現精準化的栽培過程。
構筑以“種植區域化、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為特征的高效節水現代農業體系,實現龍頭企業集團化運營,進一步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乃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效應。
[1]張寧,吐爾地.尼亞孜,柴軍.干旱區農戶參與農村小型水利管理的行為分析—以新疆阿克蘇地區為例[J].技術經濟,200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