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閩佳 周金成
(五常市林業局,黑龍江 五常 150200)
例如,樹種單一,重人工造林輕封山育林;林種、樹種結構配置不合理;純林多、混交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同時,治理措施的質量較差,重造林輕經營等,還有一些地區在樹種選擇及造林技術上不夠科學。以上這些因素,造成了我市植樹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態效益不明顯。
林業的首要任務是生態環境建設,但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林業只當作產業部門或一般的專業經濟部門看待,忽視了它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注重短期經濟效益,過度地采伐森林,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一是長期以來,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很少,特別是新造林沒有管護投入,難以鞏固建設成果;二是國家政策的原因沒能充分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科技成果推廣的速度比較慢,造林的科技含量還很低,人力物力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2.1.1 建立以國有苗圃為主體,社會育苗為補充的苗木生產體系,為造林綠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1.2 科學育苗
實行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提高種苗的科技含量,是種苗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推廣地膜覆蓋育苗,營養缽育苗,ABT生根粉,根寶等育苗技術,加大新品種的引種示范工作,逐步培育出適宜當地的良種壯苗,為林業生態建設搞好技術服務工作。
2.1.3 貫徹《種子法》為苗木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駕護航
認真貫徹落實《種子法》,形成依法開展種苗生產、經營的良好氛圍。一是實行種苗生產“一簽兩證”制度,嚴把種苗質量關,嚴禁不合格苗木到重點工程,從根本上保障了林業建設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實施。二是實行種苗供應招投標制,禁止使用“人情苗”、“關系苗”,將合格苗、優質苗用在工程上,保證了工程造林的質量。三是實行種苗價格聽證制,堅決制止壟斷種苗市場、哄抬種苗價格的行為。通過聽取各方意見,確定合理的苗木價格,有效地維護了用苗單位的利益,保障了苗木生產者和合法權益。
2.1.4 改革國有苗圃體制
國有苗圃是林木種苗行業的骨干力量,對促進全縣林業種苗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國有苗圃進行了內部整合,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實行了整合資源,合作發展,統一規劃,分組管理的體制。規模的擴大,規劃的合理,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國有苗圃的快速發展。苗圃內部可分別組建育苗一組、育苗二組、科研組、營銷組與綠化隊。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責任制。
我們要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加快林業發展和搞好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快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保護與發展并重,質量與效益并舉,加快推進現代林業建設,努力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不斷提升林業功能,充分發揮林業效益,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由此,提出采取以下五個方面的措施:
1)要大力加強生態教育,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態道德素質。可以通過各種媒體,舉辦關注森林、森林論壇、森林城市建設等等活動。讓全民都參與進來,提高他們愛林護林的認識,更要讓他們投身于全民植樹活動中去。
2)要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工程,推進生態保護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態工程。從地理的實際情況出發,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推進森林的覆蓋面。
3)大力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改革林業生產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拓展林業資金投入渠道,積極探索政府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業主投資興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農民及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體系。把林業生態建設放在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去謀劃,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全面推進“綠色小康村”和“綠色小康戶”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不斷發展壯大林業特色產業。造林綠化既要加快生態建設,又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自然優勢,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步伐,尤其要擴大特色經濟林建設規模,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加快中藥材、山珍、干鮮果品以及地下礦藏的系列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收入。多爭取林業外援項目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林業對外開放,加大對外交流力度。
4)要大力弘揚創新生態文化、弘揚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價值。要積極探索全民義務植樹新辦法,建立健全造林綠化的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盡快在全省范圍內掀起聲勢浩大的全民義務植樹新高潮。
5)要大力推進法制建設,不斷地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主要體現在推進依法治林進程,依法規范造林、管林、用林行為,把林業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要進一步完善各項森林災害應急預案,強化森林災害防控能力,不斷提高發現、控制和處置突發性事件的應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保障森林資源安全,構建平安和諧林區。
根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實踐,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應當根據“收益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原則,制定一部《森林生態補償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明確森林生態補償的依據。森林資源除了具有經濟效益,還具有生態環境效益,森林的建設和維護,需要有一定的費用投入。森林的生態環境效益具有外部性,把這種外部性內化,就需要對森林生態進行經濟補償,這樣才能保證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
2)明確森林生態補償資金籌集的途徑。森林生態補償資金除了國家出資以外,應當根據“誰收益誰補償”的原則,明確其他主體包括個人、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的應繳份額,從而體現了生態效益的社會共享共擔原則。
3)明確森林生態補償的對象和范圍。重點防護林、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以及其他重要的森林生態資源區,應當作為森林生態補償資金重點補助的對象和范圍。
4)明確森林生態補償金征收的標準。確定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是一項復雜的自然社會系統工程,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既要顧及森林自然生態要素,又要重視林區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在制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時,應當考慮下列因素:森林自身生態功能的大小、森林生態功能與人類生存關系的緊密程度、當地居民與森林之間的經濟密切度、森林生態效益的社會認同程度、國家與地方的財政狀況、森林保護等級。
5)明確森林生態補償的檢查監督制度。森林生態補償金應當專款專用,用于森林環境的建設、保護與管理。因而,森林生態補償制度必須有配套的檢查監督制度,主要內容應包括:森林生態效益的核定、補償資金籌集和補償的實施等方面的檢查與監督,以保證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的有效運作。
[1]馮國文.論縣級生態林業建設[J].林業調查規劃,200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