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青島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61)
交際教學作為一種學說最早在美國產生。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對交際學的研究風起云涌,并涉及到很多領域,其在語言教學方面的運用只是一個方面。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的普及,外語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挑戰,現代外語教學對人才的定位已經從一元文化過渡到二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用外語進行流利自由的交流成了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對外語應用要求的改變使得外語教學法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外語教學更加強調文化因素,特別是交際文化因素。它以語言的交際功能為特點,以達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它既不是某種專門理論的附屬品,也不是一定的語言學、文學理論和學習心理學的移植,而是從新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出發,對以往經驗的融合與折中。教學中必須根據交際能力培養的不同階段的需要,根據不同教學過程的不同內外條件,不斷地重新組合和建立新的教學程序。
長期以來,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一直影響著國內的德語教學。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完全將語言和文化割裂開來,導致語言教學嚴重偏離交際中的實際情景。由于在教學中忽略了德國民族的文化特征,學者常常會將漢語的文化習慣帶入德語中去,導致雙方交際失敗。而交際法語言教學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要,培養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體系,產生于70年代初的歐洲共同體國家。交際法語言教學的核心觀點是:(1)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交際能力;(2)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3)教學過程要交際化。交際法在教學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實踐和運用。在德語教學中普遍以交際法語言教學的理念來整體設計和編排教學,以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為目的,為學生今后在學習、生活和工作時使用德語做準備。在對外貿易和國際間交流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語言教學的重點。
交際法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學生具有基本的語言能力之后,應該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為他們的言之有物提供素材。語言學到一定程度時,沒有比較扎實的內容就顯得蒼白無力,北京外國語學院劉潤清教授在論述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時也指出了內容教學的重要性,應當"在高年級從語言技能教學轉向內容教學"。必須給教學增加知識信息和素材,使教學有生動的內容。交際教學法應具有開放性、互動性、持續性、評價性等特點。同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者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例如,為出國人員進行德語培訓,此類教學在教學的內容上應以德國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工作和學習密切相關的主題的主要學習內容。根據不同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是交際法的主要原則之一。此外,交際法語言教學還強調材料的真實性,主要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場景。教師可以分專題地收集各種文字、音像、電視短片等資料,給學生提供較多的真實材料。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得與世界同步的時事、政治事件、企業等材料。讓學子更貼近生活的學習德語的交際能力。
不同于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式的傳授形式,交際法語言教學倡導的是研討互動的班級授課形式。在交際法語言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學生眼中的權威,而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引路人和伙伴。而學生是課堂的主要活動者,他們在課前課后要做大量的資料閱讀、收集、整理工作。將教學活動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學生在課前課后主動開展學習,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新的教學形式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的參與教學,要求學生能清晰闡述觀點并積極參與集體討論,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培養。這是交際法教學的主要目的。同時,學生就有較多的機會表現自己,學生感到能學以致用,就會主動而更有效地進行學習活動,從而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其次,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更新知識,并且緊密聯系實際,適時地對教材進行補充,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交際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教學過程交際化,在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條件,盡量使他們用外語進行交流,把言語交際行為作為全部教學的出發點。教師應盡可能多的組織學生進行交際活動,在實際生活中提取素材,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等。提高學者的實際交際能力。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形式,是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首先,伙伴合作方式。這是一對一的學生合作形式。它不受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被廣泛用于交際法課堂中,特別是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它是練習日常情景的主要方式。在初級階段的學習中,可以進行一些內容簡單的活動,如朗讀對話等。隨著學生語言知識量的增加,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可以進行相對自由一些的活動,如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對話等。
其次,開展小組活動方式。小組活動是指幾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小組活動形式,主要適用于激活學生在某個領域的已有知識,并進一步收集相關知識,為某一觀點尋找論據、論點。例如,學生“口頭專題報告”的方式,它要求學生針對某一主題收集和整理資料,并進行口頭闡述。這讓學生在擴充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語言綜合表達能力。同時,由于項目分小組進行,需要小組人員分工協作,也加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再次,模擬活動方式。教師事先布置任務,學生作為活動的參與者,自己去完成任務。通過自身的努力與交際活動,尋找信息,處理信息,最終完成任務。在課堂上實現老師與同學和同學之間的互動與交際。模擬活動內容豐富且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在活動中進行交際,能充分實現交際教學法的宗旨。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中國迅速走向世界,與西方合作的院校越來越多,不同社會和文化相互交往日益頻繁,傳統的純外語語言能力教學已遠遠不能滿足于不同文化的人們交往的需求,交際能力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要教學生語音、語法、詞法和句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而且要求學生能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事實證明傳統教學方法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可以講一口流利的德語,但是在實際交際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其實,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是文化教育。在德語教學中引入交際教學法,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在民族文化、社會習俗,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敏感性,在廣泛學習本民族文化知識同時,要更好理解和掌握另外一種文化。學生只有將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科學的文化觀相結合,才能成為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1]RainerWicke;Vom Textzum Projekt Corndsen Verlag,Berlin 1997.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80.
[3]賈仕林,崔景貴.國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啟示[J].青年探索,2001,(5):4-6.
[4]宋璐棟.聯邦德國的德語教學[J].德國研究,200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