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蕊
(大連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116021)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當前,國有企業改革,已進入實質性的攻堅階段,如何突出重點,促使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確保改革順利、健康、有序地進行,顯得非常重要。事實表明,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體制轉軌、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國有企業約占工業總資產一半,工業貸款的2/3以上,卻僅僅創造1/3的工業產值。因此,分清國有企業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繼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從根本上搞好國有企業已迫在眉睫。
一直以來,我國的國有企業承擔著國家計劃所確定的重大任務,支持了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在保障供給、繁榮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當前環境的變化卻給國有企業帶來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峻的形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嚴峻的市場經營環境。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受到世界經濟增長速度變緩的影響,長期的賣方市場逐漸轉向供需平衡或買方市場,隨著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及其在工業生產等方面的廣泛應用,許多產品的生命周期呈現出明顯縮短的現象,很多已趨于成熟的傳統產業,競爭加劇,利潤下降,這不僅暴露出國有企業生產經營過分依賴工業增長速度,也反映了企業對外部環境應變能力的缺乏。這種變化對企業的經營思想、發展戰略、資金投向以及管理制度、人員素質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資源利用的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的影響下,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都面臨著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競爭格局。這意味著原有的市場邊界已經打破,今后國有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產業結構調整等以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和如何生產等一系列基本生產經營決策都必須面向全球市場,考慮全球的競爭格局。
主要競爭對手的變化。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除壟斷行業外,國有企業的不可替代地位已不復存在。市場準入的逐步放開,不僅使大量的外資成為中國市場的進入者,而且民營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從過去以內資企業為主向外資企業為主轉變,特別是一些實力強大的外國跨國公司將成為我國大型國有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絕大多數的國有企業將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壓力。
由于歷史原因,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國有企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社會負擔非常沉重等,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產權不明晰、結構不合理。以國家為單一投資主體的國有獨資企業還普遍存在,在已經實行股份制的國有企業中,國家股權所占比重也過大,存在著“一股獨大”的現象。各級政府在管理企業的同時,又處于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之外,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預算軟約束”,這些產權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受到過多的上級行政部門的干預,管理層缺乏發展企業的積極性。
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政企不分,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在目前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過程中,由于企業是由政府授權經營的,企業的監督者和經營者往往都是政府委派,變相用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干涉企業管理,這就使企業無法通過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有效監督,進而導致了“內部人控制”,無法落實企業經營的自主權,同時也淡化了公司所有者的最終控制權,降低了監督的力度。
沒有建立有效的資源要素市場,沒有按市場化要求進行資源配置。無論是人才市場、技術市場、資本市場以及傳統的生產資料市場和產品市場,都應由市場進行有效、科學的配置。但我國目前市場體系建設尚不完善,缺少競爭性的資本市場與勞務市場。資源配置不科學不合理是我國國有企業所具有的普遍性問題。
缺乏有效的激勵與制約機制。國有企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一直是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界和企業家探索的課題,但至今仍然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而在企業治理中,一套科學而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從目前到本世紀末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宏觀經濟相對平穩,正是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好時機;另一方面,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集中表現出來,同時,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也對國有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難點已經暴露,當務之急是為國有企業開辟道路,因此需要從多方面協同動作。
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一是要探索國家所有者行使出資人權力的途徑和方式,建立明晰的國家所有權委托代理關系,落實國有資本的管理、監督和經營責任;二是要實現國家所有者職能到位,使包括國有股東在內的所有者(代表)進入企業,并在企業內行使所有者職能;三是要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充分發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和有效營運;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本金注入制度,分層次建立國有資本“出資人”制度。
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和戰略性調整。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在適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下,優化布局結構、加強資源整合,積極穩妥地推進結構調整。對于長期虧損的企業,要繼續實施關閉破產,進一步完善有關措施,形成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機制;對于廣大中小企業,要以地方為主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使它們能獨立地走向市場,進一步放開搞活;對于大型國有企業,要支持并引導外國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其重組改組,從而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公司。此外,國有資本還應向涉及國家安全、自然壟斷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骨干企業集中,使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發揮民間投資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深化國逐步形成企業內部的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通過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是要強化科學管理、加快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機制和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二是要在全面搶先合同制的基礎上,建立起“雙向選擇”的勞動制度和多勞多得的分配制度;三是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經營者業績考核體系、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經營者報酬方式和相應的獎勵制度。
做好減員增效、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要調整好財政支出結構,使下崗分流同國家財力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要把減員與增效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實行主輔分離、轉崗分流,創辦獨立的經濟實體,安置企業富余人員,減輕社會就業壓力;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廣開就業門路,增加就業崗位,從而進一步完善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何輝.談國有企業內部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煤礦機械.20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