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氯氰胺到地溝油——中國食品行業的病態現狀與突圍之道
中國食品行業的名詞解析:
三聚氰胺——俗稱密胺、蛋白精,IUPAc將其命名為“1,3,5-三嗪-2,4,6-三氨基”,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在中國,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摻雜進食品或飼料中,以提升食品或飼料檢測中的蛋白質含量指標,由此造成了著名的“三鹿事件”,對整個國內乳品行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地溝油——家庭或飯店、賓館等洗刷餐具過程中隨水流入下水道中的各種油脂、食品殘渣(包括米飯,面條,各種菜葉、辣椒、花椒等)以及木筷等形成的組成復雜的混合物。一些不法商販卻將隔油池垃圾簡單加工成食用油,再流通到市場上直接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據了解,我國每年吃掉300萬噸地溝油,10頓飯中就有1頓就會吃到地溝油,讓人防不勝防,人人“聞油色變”,餐飲業發展飽受地溝油的桎梏。
現狀:
從“三聚氰胺”事件中國乳制品品牌的集體迷失,到“地溝油”事件給整個餐飲行業帶來的信心危機。中國食品行業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震撼,中國食品行業的病態現狀不僅大大影響了食品行業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更是中國體制所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整個中國品牌的發展。

分析:三聚氰胺與地溝油背后的故事
中國食品行業的病態現狀——國內品牌習慣于低價位的競爭。中國奶業“奶比水賤”,小餐廳一盆水煮魚往往只賣十幾、二十元,整個中國彩電行業的利潤沒有東芝與松下兩家日本彩電的利潤高……怪現象,這些都是價格戰惡性競爭的結果。而不論是危害整個奶制品行業發展的三聚氰胺事件,還是影響這個餐飲業信心的地溝油事件,其導火索就是搶占低端市場而惡性價格競爭的結果。
當面臨競爭的時候,我們不是從研發新產品、提升品牌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出發,而是更習慣于使用簡單、粗暴的價格戰策略,往往導致陷入價格戰的惡性循環中,甚至危及整個食品行業的生存與健康發展。
韓國人狂熱的愛國心驅使下的對三星的盲目支持,并沒有讓三星成為一流的品牌。三星真正的崛起是以漢城奧運會為契機,通過產品升級與品牌升級開始的。
政府控制方法——全面的監控與技術引導
政府建立全面的監控機制,從源頭、流通、終端整個過程,并進行全面的立法工作,對油品的統一有效的監管,引導行業向正規方向發展,恢復消費者的信心。
源頭控制——飯館的食用垃圾由環保部門統一回收并進行處理,從源頭上杜絕地溝油流入流通領域;
流通監管——采取統一的嚴厲的監管措施,以重罰的方式加重地溝油流通的成本,殺一儆百,杜絕隱患;
終端檢視——不管是飯館還是地攤、食品加工廠,一經發現使用與購買地溝油者,一律吊銷營業執照處理,通過加大使用風險,保證徹底杜絕地溝油的食用;

技術改進——大力發展廢棄油脂的應用工程,將地溝油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備及生產肥皂、動物飼料、化工原料等。
各國地溝油的先進控制方法
德國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證”
德國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張“身份證”,從產出、回收到利用都嚴格記錄在案。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很快就能查明。
日本地溝油技術利用
日本的地溝油現在都由專業的回收公司進行回收。并以較高價格賣給日本政府,而日本政府,則將這些地溝油提煉后用作了垃圾車的燃料。
企業突圍之道——品牌
食品行業應該在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應該營造一個保證質量、講求信譽的經營氛圍。建立行業內知名品牌,引導消費者購買品牌產品,引領行業進入比拼質量而不是單純比拼成本,比拼價值而不是單純比拼價格的良好發展模式。只有讓生產者的良心堅持有所回報,才能讓消費者的安全有保障,保證行業踏上自律自強、自主優化的良性發展之路。
案例:專業餐飲公司的品牌之路
不僅僅是食用油,所有的食品原材料專業餐飲公司都實行統一采購統一調配,所有原材料供應商必須與餐飲公司簽訂食品衛生安全合同。糧油、副食品一定要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生產商名稱、產地。與“雙匯”及市肉聯廠簽類購銷合同,蔬菜聯系固定供應商與其簽訂供貨合同,保證蔬菜衛生安全。食堂內準備檢測蔬菜農紅毒素、殘留儀器設備,堅持對每批蔬菜進行有效檢測,杜絕危害健康的食品流進食堂。以合理、科學、規范的專業餐飲公司現代配送體系,全程ISO、HACCP、6S管理,保證農副產品及時、新鮮到達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