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氣候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威脅日益凸顯。專家預測,氣候變化將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全球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在今后數年內可能會導致某些地區人口大規模遷移、能源短缺以及經濟和政治動蕩。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后,“低碳”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詞匯。
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通過碳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可以有效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掀起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根據各自的國情,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低碳經濟發展對策和措施,涉及碳交易制度、節能減排、低碳技術等方面,為實現本國碳減排目標提供了有效支撐,同時對我國及北京市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碳交易中獲取碳“收益”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交易。在6種被要求減排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Carbon Market)”。
為達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最終目的,《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減排機制: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排放貿易(Emissions Trade,ET)和聯合履約(JoJnt Implementation,JI)。除此之外,全球的碳交易市場還有一個強制性的減排市場和一個自愿減排市場。強制性減排市場就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而自愿減排市場的參與方主要是一些美國的大公司,也有些個人會購買一部分自愿減排指標,他們多是出于一種責任。一些比較大的公司、機構出于自己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宣傳的考慮,購買自愿減排指標(VER)來抵消日常經營和活動中的碳排放。
碳交易作為低碳經濟的市場手段,已經在許多國家得以確立,并且取得了成功。歐盟以《京都議定書》為指導,倡導各成員國實施以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聯合履約、清潔發展機制為導向的碳交易政策。目前,歐盟碳交易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證實了市場手段在碳減排中的巨大潛力;德國于2002年初著手開展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不僅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全面調查、研究企業機器設備情況,而且建立了較全面的法律體系和管理制度,在排放權取得、交易許可、費用收取等方面規范了排放權的管理,確立了排放權交易在德國的法律地位;美國作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國,在2009年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中引入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機制,將美國的碳交易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另外,加拿大、印度、俄羅斯也逐步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以及碳配額制度,為本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構筑了基本的市場環境。
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重要環節
能源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而能源短缺、能源安全則已經或將要成為世界各個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因此,推進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低碳技術研發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環節和重要保障。在國家層面,不同國家提出了針對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開發的政策和對策,引導低碳技術的發展方向,并為其提供重要的經費支持。
在“歐盟氣候變化計劃(ECCP)”中,確定了工業部門的排放貿易、建筑能效、生物質燃料、公共部門節能產品大宗采購、熱電聯產、節能服務、最低能效標準、電機計劃、可再生能源利用、高能耗工業部門的自愿協議、針對客車的財政措施等約40項成本低于20歐元/噸CO,的減排措施。另外,還分別制定了能源工業、民用和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工業生產等領域的節能政策和措施。
’
法國2008年公布的一攬子計劃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其中有50項措施涵蓋了生物能源、風能、地熱能、太陽能以及水力發電等多個低碳領域。
日本內閣會議于2008年通過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闡述了在未來三五年內將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成本減少一半等多項有關減排的措施。
印度2008年“應對氣候變化全國行動計劃”已在太陽能、能源效率、可持續居住、水、喜馬拉雅生態環境、植樹造林、可持續農業和應對氣候變化8個領域著手實施。
巴西則通過減少森林砍伐、減少發電和用電雙方的廢物排放、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控制碳排放。
引導并保障低碳技術的發展
在世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引導低碳技術的發展,并為其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奧巴馬在新能源計劃中提出,將資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包括乙醇燃料、混合燃料動力汽車研發等。在美國《2009年恢復與再投資法》的總預算中,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提高能效、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改造智能電網、清浩能源項目、家庭住房防寒性能計劃、提高建筑能效、建設“綠色交通”、汽車節能等低碳行動中。此外,美國還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對全國開征碳稅;美國能源部公布可再生能源貸款擔保計劃,加強與私人投資商的合作,為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支持。
英國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向再生能源技術、低碳供應鏈等產業傾斜,確保英國在這些新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英國政府還為企業、公共建筑和家庭住房采用節能新技術提供經費。
德國“基礎能源研究2020+”計劃,為清潔煤技術、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提供強大的經費支持。
法國不僅投入4億歐元用于研發清潔能源汽車和低碳汽車、核能等,而且從2010年起向企業和家庭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希望通過此舉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讓國家步入可持續發展的“后石油時代”。
日本為發展新能源行業,重啟太陽能鼓勵政策,在新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就包括促進太陽能系統開發、為家庭和中小企業購買太陽能發電設備提供補助等相關內容。另外,日本政府還向購買清潔柴油車的企業和個人支付補助金,以推動這種環保車輛的普及。
加拿大則通過資本補貼及稅收措施、經濟激勵政策、項目支持政策等手段,推進清潔能源的研發。
俄羅斯能源部制定了俄羅斯2030年能源戰略草案,擬定了俄節能技術發展“路線圖”,為俄提高能源效率提供了技術方案和途徑。
著力打造低碳社會
各國在強調節能減排與發展新能源的同時,也將打造低碳生活與低碳社會作為一種發展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英國社會運用多種手段引導人們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比如,要求所有新蓋房屋在2016年達到零碳排放;目前新建房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要體現碳足跡減少計劃;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建議政府官員購買使用環保汽車等等。相關社團組織提供和傳播低碳經濟信息與知識,輔之以有針對性的意見和指引,循序漸進地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日本政府通過“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推出了“面向2050年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并發布《面向低碳社會的12大行動》報告,提出建立低碳社會應該采取的迫在眉睫的12項行動。
北京低碳經濟的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目前,我國已經確立了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巨大努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制定、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三大綱領性文件,以及《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等政策文件,此外還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及2008年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不僅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而且表明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和態度。
北京作為首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新挑戰,在奧運會后提出了“綠色北京”的建設目標,并于2009年底制定了《綠色北京行動計劃(2010-2012年)》,推出“3910工程”,把碳排放納入“綠色北京”的約束性指標,努力實現“利用低碳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利用綠色消費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利用宜居環境形成提升首都魅力,將北京初步建設成為生產清潔化、消費友好化、環境優美化、資源高效化的綠色低碳現代化世界城市”的目標。
根據國家出臺的節能、綠色政策,北京市制訂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如《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北京市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促進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等,為“綠色北京”、低碳經濟的建設構筑了基本的政策保障。
此外,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的成立,邁出了首都構建碳交易市場的第一步。目前,該交易所通過其先進的交易系統、廣泛的會員網絡和合作伙伴,逐步實現了節能減排領域的資源優化,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環境治理效率,為北京市乃至全國進行國際碳交易提供了重要平臺。
另一方面,北京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資源和科技力量,目前已經在節能減排等低碳技術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掌握了一批先進的、有良好應用推廣前景的節能環保技術,如能源消費領域的預熱余壓發電關鍵技術、職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等;同時,在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北京市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風電產業、生物質能產業、新能源汽車、淺層低能、核能產業等初具規模。
在公民低碳素養培養方面,北京市“人文北京”、“宜居城市”的建設內容、目標與低碳社會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近年來,綠色出行、節能設施推廣、廢舊電池集中回收、減少塑料袋使用以及大量以節能環保為主題的科普展覽展示,不僅提高了公民的科普素養,而且為北京構筑低碳生活、低碳社會構建了良好的科普宣傳模式。
通過北京與其他發達國家、大型城市現狀和差距的比較,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北京低碳經濟建設之路,不僅可以實現“綠色北京”這一長期戰略目標,同時也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