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自然災害紛沓而至,先是印尼海嘯,再是緬我洪水、智利地震、海地地震,冰島火山噴發,中國也剛剛度過汶川地震兩周年的紀念日,玉樹地震廢墟上面的煙塵還沒有散盡。各種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傷害,也帶來巨大的的損失。在這些重大自然災害之后,很多國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所在國積極主導救災,救援機制在此時顯現出了它的作用,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所在國和社會的成熟度。
那些余痛陣陣的重大自然災害
印尼海嘯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海嘯)發生于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時58分55秒(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為UTC+7),(香港時間上午8時58分55杪UTC+8),震中位于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里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里氏規模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最后確定為震級達到9.3。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以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十余米,波及范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國,地震及震后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在印度奪去約1萬人性命,斯里蘭卡有4萬余人遇難,而印尼的死傷人數分別達20萬人、3萬人之多。
中國汶川、玉樹地震
汶川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地震(8.5級)和2001年昆侖山大地震(8.1級)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這次地震危害極大,共死亡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共有5335名學生遇難,1000多名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于縣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時,玉樹地震造成2220人遇難,失蹤70人,經濟損失也是非常巨大。
海地地震
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發生里氏7.0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進入第15天,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萬人喪生,19.6萬人受傷。至北京時間2月23日,死亡人數達到30萬人。
考驗災害救援體系
考驗救援機制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時46分,以日本神戶為中心的阪神地區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許多人尚在睡夢中就被倒塌的房屋壓住或被大火吞噬。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萬多人受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萬億日元(當時約相當于1000億美元),總損失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1.5%。這是日本戰后遭遇的最大一次自然災害。
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國,頻繁的地震災害令日本蒙受巨大的損失。金錢、財產的損失還是其次,人命關天。為了令國民在地震災害中最大限度地保存生命,日本政府在宣傳教育方面花了不少功夫。日本國內負責火山地震預防和處置的行政機構是內閣府,內閣府在宣傳防震抗災知識、普及防震自救技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完善的地震救助體系
日本的地震救助體系分自救、政府救助和社會救助三大部分,其中,以自救和政府救助為主,社會救助為輔。
在自救方面,日本自1966年起就建立了完善的地震保險制度,人們只要參加了地震保險,就能獲得保險公司的賠付金,這大大減輕了災民在重建過程中的經濟負擔。日本的地震保險為非強制性購買,民眾可以根據自己對災害保險的認識和對本地區的地震危險性等進行綜合判斷后,考慮是否購買地震保險。總體而言,因為地處地震頻發地區,日本民眾的地震保險意識較高,全國的地震保險平均參保率約達20%。地震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為日本地震災后重建、幫助災民盡快恢復生活和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政府救助是災民在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救助來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地震保險再保險的方式,幫助和促使保險公司積極開展地震保險業務并按標準進行賠付;另一種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據受災的嚴重程度和自救能力,直接向災民提供資金救助。為減輕災民重建時的負擔,政府還根據《災害減免法》不同程度地減免對災民的所得稅和固定資產稅等其他賦稅。
在社會救助方面,除社會各界捐款救助外,日本的金融機構也會出臺一些救濟措施,如臨時緩繳按揭貸款、減少貸款利息等來減輕災民負擔。另外,一些地方團體也會向政府呼吁要求延長受災者按揭貸款的償還期限,并免除因此而增加的利息負擔等。
法律保障災后重建工作
日本非常重視依據法律對災害危機進行管理以及實施災后重建工作。日本有完善的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按照法律內容和性質分為基本法、災害預防和防災規劃相關法、災害應急相關法、災后重建和恢復法以及災害管理組織法等5大類共52部法律。
根據這些相關法律,破壞性嚴重的地震災害發生后,日本政府向災民緊急提供飲水、食品、衣物等救濟物品,而且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對于房屋全部倒塌或已無法居住而又無法獲得資金重建家園的災民,政府還須提供臨時住宅。阪神大地震時,日本政府緊急建造了近4萬戶臨時住宅。此外,法律還對違規使用賑災款項等投機倒把行為作出了具體懲罰規定,以防止災害救助資金損失、浪費及揮霍等現象發生。
分階段實施災后重建工程
阪神大地震發生后,日本政府內部成立了首相咨詢機構“阪神·淡路復興委員會”,派遣市街重建調查團奔赴地震現場,調查災區的交通設施、生活基礎設施等的受損情況,匯總成《阪神·淡路大震災調查報告》,對住宅、城市規劃、產業復興等提出對策建議,在廣泛征集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首先制定了災民住房、公路、鐵路和港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建計劃,即緊急復興三年計劃。從結果上看,阪神大地震的災后重建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地震發生后一年左右的時間,為災害救援和災后重建的準備階段;第二階段從1995年底開始到1998年初,為全面災后重建和對災區進行全面援助時期;第三階段是從1998年初到2000年前后,為災區全面恢復和自立支援時期。在每一個階段中,政府都會根據受災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大規模援助。
建立地震災害重建基金
在阪神大地震后,在重建過程中,日本神戶市建立了一個重建基金。重建基金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基本基金,主要是政府的投入;第二類是投資基金。基本基金主要是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的公共設施項目,而投資基金則是商業性項目,在重建過程中兩種基金相互結合發揮作用。重建基金實質上是集國家財力、社會捐助及商業投資于一體,舉全國之力來重建新家園。
重視災民的精神救助
研究表明,重大災難會給現場人員帶來巨大心理創傷,特別是老人和兒童,他們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關切。為此,在日本遇到突發性的災害危機事件時,一般最先趕到現場的是消防人員、新聞記者和心理咨詢人員。此外,在災害發生后,日本還展開多項針對災民的精神救助活動,比如派專家定期為幸存者免費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學知識講座,安排生活援助員和老齡戶生活援助員,定期走訪老齡人住宅等。應該說,災后心理重建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它的恢復遠比房屋、道路等硬件設施的重建工作艱巨得多。
提高地震災害應對能力
日本政府從阪神大地震后的1996年開始,連續3次修改《建筑基準法》,大大提高各類建筑的抗震基準,除木結構住宅外,要求商務樓的抗震能力都要達到8級以上,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
同時,政府加大對國民防災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宣傳教育力度。日本吸取阪神地震的經驗教訓,開始重視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內閣將每年的1月17日定為“防災和志愿者日”,1月15日至21日被定為“防災和志愿者周”,全國各地都要進行市民和消防隊參加的地震演習,電視臺也要播放防災類節目,目的是讓廣大市民認識到災害發生時志愿者活動和自主防災的重要性。
從上述角度來看,日本有著完善的救災體系和機制,所思所慮比較齊全長遠,對災后的生活、經濟的恢復和規劃有很大的助力。日本的這些災后救援、救助措施值得我們借鑒。
考驗道德救援建設
在重大自然災害之后,最為重要的是加強對災民的精神救援和心理撫慰。重大災難所造成的傷害最大的并不是物質損失,而是民眾的生命損失和民眾面對災難因悲痛而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和生機,這是無可挽回的。所以現在重大災害之后,國家和國民都意識到了精神救援的重要性,并積極開展精神援助和心理撫慰,使民眾盡快從這種傷害中走出來,重新面對生活,重新樹立信心。
另外,重大災害發生后,在生活物資匱乏、救援物資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之下,這個時候也是對災民的道德精神的重大考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成熟度很大程度表現在國民整體的道德素養上,而國民的道德素養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大事件、重大挫折發生的時候才更為透徹的體現出來。
海地地震后部分民眾哄搶救災物資,砸搶商店,甚至為了物資而傷及他人,全球性的救援雖然持續,盡管許多人感同身受地體驗著海地的痛苦,盡管災難當前人們需要光亮以照耀艱難的前程,但在海地很難找到多少令人慰藉的東西:傷亡繼續、疫情發展、搶劫橫行、政府癱瘓,社會處于初始狀態。強震惡化了原本就險惡的政治和經濟生態,地殼運動與空殼政經雙重殺傷了原本虛弱的海地,海地人的生存權嚴重受到威脅。
災難過后,物質條件匱乏,國家職能和國家上層機構不能起作用或者反應較慢的時候,民眾如果在此時、在災難中放縱自己,沒有自我道德約束和行為底線,肆意而為,踐踏一切規則規范,那么整個社會文明將會被嚴重損害。
中國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救援中,那些在人群中誕生的英雄,那些為了更大限度的救助災民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舍小家成大家的英勇事跡,以及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奮斗一線,社會民眾積極捐款捐物,甚至親臨現場參與救災,這些事情所反映出來的在大是大非、大災大難面前的精神境界和民族大義,充分反映了新時期中國民眾的高素質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考驗國家和政府的成熟度
通過各個國家對災后救援的措施、方法、實效和災后重建的規劃、時間、進度等等,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政府的成熟程度。
災后反應速度是否及時,能否第一時間現場有序救援,救援的措施是否有效,物資設備是否充足,救援是不是以人為本等等,這些問題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屆政府是否具備對突發、重大事件的應急能力和掌控能力。
災后重建是否完善、成體系,是否具有很好的戰略性和科學性,重建的時間、進度,投入的物力、人力、財力等等,這些都在考量國家和政府進行修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大自然災害后,災民精神上的傷害需要撫慰,如何有效緩解災民的情緒和心理傷害對于維護災區穩定及有效開展后續系列重建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如何喚起和凝聚民眾的社會責任感,如何使危機成為提升民眾道德水平的精神契機,這是在精神和文化管理層面對國家、政府更為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