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國家建設已從實現溫飽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國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已成為關系民生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近日召開的首屆北京健康促進大會上,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強調指出:“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牢固樹立‘治未病’觀念,把健康促進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抓緊抓好,努力實現從源頭上遏制和減少疾病的發生,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科學發展。”
營養失調成為影響當前國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過去,人們總以為,貧窮才容易導致疾病,諸如發育不良、貧血、運動能力下降、消化性潰瘍、腸梗阻、免疫力低下和某些流行性傳染病等。這些疾病都與營養不良、食品質量欠佳等因素有關,增加營養素、對癥施治大多可很快康復。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富裕的生活也會導致許多現代疾病,俗稱“富貴病”,包括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骨質疏松癥、某些癌癥和各種亞健康癥等。而這些疾病大都與營養比例失調、營養過剩或營養素質量欠佳有關,如攝入大量動物脂肪、精細米面、高糖、高鹽和有害食品添加劑等都會引發病癥,一旦生病,通常藥物對其很難有明顯的療效,現代醫學方法治療效果也不理想。
中國衛生部在第四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有2億人超重、1.6億人患高血壓、1.6億人血脂異常、6千多萬人肥胖、4千萬人血糖異常,而這些疾病都與營養密切相關。據統計,目前中國只有5%屬健康人群,65%則屬亞健康、極度亞健康、疾病人群。觸目驚心的數字給全中國人民敲響了警鐘,營養過剩及膳食不平衡導致的食源性疾病,已經悄然占據了影響中國人身體健康的最關鍵因素。
同時,由于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超負荷的工作壓力,讓許多社會精英、企業家處于嚴重健康透支狀態。《中國企業家》雜志曾對國內企業家進行了《中國企業家工作、健康與快樂狀況調查》,結果表明,90.6%的企業家處于“過勞”狀態,“腸胃消化系統疾病”占30.77%,“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占23.08%,“40歲的人,70歲的心臟”并不只是一句停留在電視上的廣告詞。彭作義、王均瑤、傅彪、高秀敏、侯耀文等企業明星和娛樂明星英年早逝的例子,為人們一次次地敲響了健康的警鐘。
健康預警成為預防人類疾病的科學手段
人類通常表現為健康、亞健康、疾病三種生理狀態,其中“亞健康”是人體系統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失衡狀態。健康預警是研究亞健康狀態、發現健康風險、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所謂健康預警過程,就是采用現代信息學、光學、量子學、納米技術研制的亞健康診斷設備,在人體組織器官或細胞代謝功能出現異常信息時,及時做出診斷。例如利用熱成像技術、超高倍顯微技術、微弱生物磁場分析技術與血生化檢驗,可以對亞健康人群進行綜合評估。從人體生理狀態人手,著重對心腦血管系統、胃腸道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骨關節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進行檢測分析,研究健康、亞健康及疾病人群代謝狀態及風險因素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從人體代謝、組織與細胞結構、體適能健康、生物電信號、體液生化、心理等6個方面進行分析檢測,對指標有異常的項目,提出身體所處亞健康狀態的原因,評定其疾病風險指數。
大家都知道,癌癥需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往往在確診的時候,已經到了癌癥的中晚期。《扁鵲見蔡桓公》有一段形象的描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意思是,越能早發現疾病的征兆,就越有可能將疾病消除在萌芽之中,即避免“意外”的發生;發現得越晚,“意外”就越不可避免。
現代社會,我們不要諱疾忌醫,要用科學的健康理念和手段來改善身體狀況、提高生活品質。宣傳科學理念、服務公眾健康是建立人體健康預警評測、實施營養干預的初衷。
營養干預成為幫助人體恢復健康的有效治療方法
受檢人員進行完身體狀況各項檢測后,由專業人員針對性給予基礎性營養、調節性營養處方,減少或消除危險因素,延緩疾病發生,形成健康康復循環,這就是營養干預。
例如,對屬肥胖受檢人員,產生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基礎代謝偏低,造成體內代謝不平衡,吸收多,消耗少,產生脂肪堆積,引起肥胖。解決的辦法:一是增加運動。保持適當的運動量,每天早晚各一次,活動到出汗為止,活動前喝一杯水,這樣可以使人體代謝循環進入正常狀態。二是控制飲食。控制飲食不是簡單的節食,因為減肥要消耗脂肪,而人體消耗脂肪是和蛋白質與糖份的消耗成比的,一味節食,蛋白質和糖份得不到補充,人體就會虛弱,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因此,要多吃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品,有條件最好多吃蛋白質粉(不含脂肪),適當加復合維生素,這樣可以減輕體重。保持一個階段,身體就會恢復正常。
這個過程是營養干預全新健康理念的具體體現,通過檢測人體狀態進行健康預警,通過營養處方進行營養干預,并輔助指導其改善運動、飲食、生活習慣,讓評測者持續不斷地向健康方向發展,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形成康復循環。
眾所周知,人體由細胞構成,人體的生命過程就是細胞的新陳代謝,細胞的新陳代謝直接關系到身體的健康。養,就是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必需性(基礎)營養素,簡單的講就是養細胞。調,即細胞發生代謝偏離時,調整細胞的生理功能,使代謝正常,從而避免疾病的發生。療,就是修復受損的細胞、加速新細胞的生成。營養預防就是通過保證機體的營養攝入,防止細胞受損,減少疾病產生;對于已經生病的人群,在采用醫藥等醫療手段阻斷或控制危害因素對細胞的破壞之外,更應該加強營養攝入,加快細胞修復,幫助疾病康復,這就是營養支持治療。
目前,營養干預對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其積極的作用與效果已經引起健康行業的廣泛關注。如:糖尿病癥,單純用藥物控制血糖達標率僅為10%左右,而配合優質蛋白(營養素)達標率高達80%;高脂血癥,用營養素配合藥物治療,高血脂改善效果達到30%~60%;骨性關節炎癥(老年性關節炎),單純用藥物治療改善效果不夠理想,但給以關節營養素后,70%的人群取得了明顯改善等等。
健康管理必然成為促進人類健康的朝陽產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健康管理已逐步成為當今社會保障人類健康的全新方式,“健康預警、營養干預”是其核心理念。數據證實,在健康方面投入1元錢,相當于減少3-6元醫療費用的開銷。如果加上由此產生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回報,實際效益達到投入的8倍。
健康管理在美國已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成為其醫療保健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美國有700家健康管理公司,有9000萬人口在使用健康管理服務,并有市值達500億美元的健康管理巨頭出現。通過健康預警、營養干預,美國在1978-1983年,國民的膽固醇水平下降了2%高血壓水平下降了4‰冠心病發病率下降了16%。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年,其中美國先進發達的醫療服務系統只延長了美國人5年的壽命,而預防,也就是從各方面促進健康,防止疾病,讓今天的美國人比一個世紀前延長了25年的生命!
當前,“健康預警、營養干預”在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及早預防疾病,防止“過勞死”悲劇重演的健康管理模式已開始在國內悄然興起。根據業界的估算,中國健康管理市場規模有600億元。而現階段只有10億元左右,發展潛力巨大。2005年,僅健康險的收入就大約為300億元,這其中如果有10%用于第三方公司進行管理,就有30億元的商機。
正由于此,健康管理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自2001年北京中關村誕生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以來,目前已有近千家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務機構分布于全國100個城市的社區,但大部分機構僅能提供健康管理的某一個環節中的某項服務,還沒有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未來的健康管理,將是一個含概健康預警、就醫服務、海外緊急援救、貴賓服務等針對不同群體需求的全方位的、完整的產業鏈。
這一朝陽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必然對保障國民健康,增強中華民族體質,奠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