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挑挑揀揀本無可厚非,但是當這個習慣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時,這樣的挑揀就不值了,因為即使你最后買到了最好的東西,可失去的卻太多太多。
我在美國的超市買菜從不挑挑揀揀,一來我這人在家務事上很馬虎,二來美國超市里的蔬菜、水果一般都同樣大小,沒什么可挑的。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很多年前一個朋友跟我說過的故事。她說她們那兒的超市里常常有華人買玉米的時候要剝皮挑選,一天她正要過去買玉米,就聽到老外店員正在大聲地罵:“那些討厭的中國人把玉米皮剝開又不要,玉米都風干了還怎么賣?!”我朋友說老外的話就像是打了她一耳光,她紅著臉推著購物車飛也似的逃走了。我媽媽來探親的時候,我帶她去超市,她也是一拿起玉米就剝皮。我趕緊制止她,并給她講了上面的那個故事,她聽了就不剝了。可是下一次她又忘記了,在超市拿起玉米來就剝皮。看來,買東西挑挑揀揀的習慣還真不容易改呢,但其實,更重要的不是習慣,而是一些觀念問題。
再說一個臺灣牧師講的故事。他下班后常跟同事們一起去買西瓜吃,在臺灣,買瓜是可以試吃的,在瓜上開個洞,然后挖出一塊來給顧客品嘗,顧客滿意就買,不滿意可以不買。但是他有一個同事,買瓜從來不試吃。牧師問他為什么,他反問道:“如果試吃了不買,開了個洞的那個瓜,瓜農又賣誰去?!”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思維習慣是買東西要挑最好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當這個習慣會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時,這樣的挑揀就不值得了。因為即使你最后買到了最好的東西,可失去的卻太多太多,比如一顆愿意為別人考慮的心。
前些天我家兩個寶貝的學校賣南瓜,2美元一個。艾米挑了一個又大又圓的,自己拿不動,要爸爸去學校幫她拿回來。而凱倫則挑了個很小的,自己放在書包里就帶回來了。我看到那個南瓜不僅小,而且還長得歪歪扭扭的,就問凱倫為什么不挑個大的。凱倫說:“這個南瓜又小又丑,沒有人愿意帶它回家,我就把它帶回來了,我也可以把它裝飾得漂漂亮亮的!”我意識到我問凱倫的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源于自己的思維習慣,那就是既然付同樣的錢,當然應該挑個最大、最好的。可凱倫的回答提醒我,原來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如何挑選東西。比起艾米2塊錢買的大南瓜,凱倫貌似吃虧了,但實際上她收獲了更重要的東西:愛心。這件事也提醒我,不要總想著占便宜,尤其是做了父母之后,無論做什么事都成了孩子的榜樣,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誠實與愛心,自己也要學會吃虧和寬容。
很多年前,我剛到美國留學,萬圣節搭老外朋友的車去郊外買南瓜。來到一家農戶門前時,門口堆著一堆大大小小的南瓜,旁邊放了一只小木箱,下面壓著張紙條,大意是說大南瓜5元,中南瓜3元,小南瓜1元。老外朋友往箱子里放了3塊錢,挑了一個瓜問我:“這是大的還是中的?”我說最多也就是個中的,他才放心地把瓜拿走了。說實話,我以前從沒見過這樣賣東西和買東西的,看到如此的信任與誠實,讓我心里很受震動。
那天,我很慶幸有這個朋友給我做榜樣,而這次,我也很慶幸有凱倫做榜樣。在和孩子們的相處中,在每天的生活中,我總能不斷地學到一些東西,感悟一些東西,提醒自己努力去做一個誠實的人,一個能為他人著想的人。
編輯/吳穎(wuying@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