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之命在于禮”。鳴放禮炮是各國盛大慶典和迎賓儀式中普遍應用的一種禮遇,是近現代人類文明程度提高后各國政府表達對來訪國賓的尊重和崇敬。迎接外國元首來訪鳴放禮炮21響,迎接外國政府首腦鳴放禮炮19響,國家級的重大慶典活動根據慣例擬定。1994年國慶45周年的時候,國家專門制作了一批新式禮炮,形似我們平常在戰爭片中所看到的那種大炮,雖說只能打空氣彈,但其發出的巨大聲響卻同樣可以用震耳欲聾來形容。尤其是28門禮炮一同鳴響的時候,即使在炮后1000米處聽到的聲響也高達110多分貝。“為防止炮聲震壞玻璃,我們不得不在玻璃上按米字形貼上膠帶紙。” 禮炮中隊的一名小戰士邊笑邊說著,“國慶35周年慶典預演的時候,禮炮在天安門廣場一響,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幾十塊玻璃立即應聲落地。”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年慶典,禮炮部隊第一個亮相。禮炮官兵用50響響砌寰宇的炮聲,拉開了國慶大典的帷幕。她在向世界昭示,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50年光輝歷程的同時,也把禮炮部隊的威武雄姿展現給了世人。建國35周年、40周年、45周年和十一屆亞運會,也都是他們閃亮登場。武警北京市總隊十一支隊支隊長趙曉明說:“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93.9’軍事表演、‘95.11’保障有力匯報和港、澳、臺同胞匯報等216次重大活動都留下了禮炮兵的足跡;天安門廣場隆隆的禮炮聲成為首都北京最優美的晨曲,行駛在中軸線上的禮炮車隊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
1984年3月7日,新華通訊社的一條百字消息傳遍了世界,中國政府將在迎賓儀式上恢復禮炮鳴放儀式。幾乎在同時,一支神秘的部隊在北京南苑正式組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被授予“大功連”榮譽稱號的武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某機動中隊。
作為軍人,對“炮”談不上陌生,一種用于戰爭的重武器;可是在“炮”字前面加個“禮”字,官兵們一時犯了難;老百姓更是互相打聽,相互追問,全新的詞語,全新的職業。禮炮是兩個幾乎水火不相融的字眼組成。“禮”字在含義上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而“炮”字則充滿了火藥味,后面綴一個“兵”字,這就注定了禮炮兵的訓練是十分殘忍的。
戰士小王就是武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的一員,當年他被選進了祖國改革開放以后禮炮兵部隊,這對他來說絕對是一生的榮譽。和小王聊起禮炮兵戰士的訓練,他帶著一臉苦澀的笑容。用他的話講,禮炮兵的訓練是痛并快樂著的:“我們必須每天跪下站起上千次,而活動范圍只有八米,一天平均下來要跑十幾公里,在規定的位置,日復一日磨出了一個個锃亮的圓坑。”
1984年3月22日,日本首相訪華前兩天,組建不到一個星期的官兵迎來了禮炮第一次試放。十一門禮炮一字擺開,每個人臉上洋溢著興奮。隨著“炮手就位”、“裝填炮彈”、“放”的口令下達,“轟……”地動山搖的時刻,猶如春雷掠過。3月24日,天安門廣場的華燈燈桿上,飄揚著中日兩國的國旗,中國政府為中曾根康弘首相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失去了往日的寧靜。攝像機轉動,鎂光燈頻閃,中國禮炮兵首次亮相。只見藍天白云下,八門禮炮交替鳴放,好似醒獅的宣言,揭開了共和國禮儀史上新的一頁。
1999年,國慶盛典上,精彩的表演成為首都國慶盛典上第一個亮點,對于禮炮兵來說是幸運的。記得那天天剛蒙蒙亮,56門禮炮早已成八字形,分兩組列陣于毛主席紀念堂與正陽門之間,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宣布: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大會現在開始!鳴禮炮!伴隨著國旗護衛隊沿著天安門中軸線向國旗基座挺進的腳步,50響禮炮昂首齊鳴,震天撼地,50響仿佛響過50年風雨,悠遠而震撼,深沉而奮進;為了這個神圣的時刻,每個人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一層繭,有的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穩。這次禮炮鳴放任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艱巨,以往最多鳴放21響,這次要鳴放50響,28門禮炮為一響,50門禮炮分兩組交替鳴放,并且要與國旗護衛隊的步伐合拍,步起炮響,步停炮盡。這樣的規模、這樣的形式和這樣的標準,在我國還是第一次。按照規定,禮炮兵在鳴放禮炮前,通常要在禮炮后8米站著,聽到操課命令后,100名炮手要整齊地跑步就位,立姿操炮鳴放。10月1日10時整,以28門禮炮為一響,56門禮炮共放50響的排山倒海之勢,向共和國生日敬了一個大禮。當初,十一支隊很想在50年慶典上把60門禮炮陳列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兩側,這樣不僅可以向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展示一下禮炮兵的風采,也可以讓普通群眾一睹禮炮兵們的颯爽英姿。后來十一支隊官兵獲悉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將有10萬中小學生參加慶典活動,如果把禮炮擺在紀念碑兩側,那么禮炮距這些學生最近可以達到80米,110多分貝的強音在五分鐘之內50次沖擊他們的耳鼓,而中小學生所能承受的瞬間強音卻只有90分貝,十一支隊會同有關專家還進行了專門的測試,最后決定把禮炮放置在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之間。人們在聽到轟轟的禮炮聲時,能想到那些為了這炮聲付出了無數汗水的禮炮兵。
為了練就過硬的操作動作,高質量完成鳴放任務,小王和他的戰友曾不惜把橄欖綠變成水衣。刻骨銘心的數字可以說明:各時代不同的炮栓小到8公斤,大到20公斤,開膛、送彈、裝填三個動作,3秒鐘內完成,每天推上拉下開栓20000次,八米炮位日行30多公里,二炮手跪下起立,一天1000多次。曾有一位在禮炮部隊視察工作的將軍與禮炮兵握手,感覺他們的手粗大得驚人,雙手指甲也是一半,感動得流下了淚水。而禮炮兵小王還打趣地告訴首長:“男孩子就要手大,手大拿禮炮穩,打禮炮響。”鳴放禮炮訓練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訓練,當一名合格的禮炮手,就要完全合乎標準,無論是21響還是19響,響數必須絕對準確,多一響少一響,等于改變對國賓的禮遇,惹來外交上的麻煩;其次,少則2門,多則50門禮炮一齊鳴放,都必須響在一個點上,禮炮聲和國歌聲同步,國歌響,炮聲響,國歌落,炮聲停;還有禮炮兵形象必須一流,一板一眼動作規范。禮炮中隊組建21年來,領導換了一位又一位,禮炮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視禮炮為第二生命的情結絲毫沒有改變。禮炮中隊原來使用的86式禮炮,設計壽命只有5年,而在官兵手中竟奇跡般地使用了11年之久。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08式迎賓禮炮亮相京城,又為祖國的繁榮鳴放起新的樂章。
小王告訴我,他有一條特殊意義的皮腰帶。在這條腰帶上,他用密密麻麻的字跡,如數家珍般記下了他們服役期間完成迎賓儀式和重大慶典活動鳴放禮炮的時間和次數。當兵3年,一個禮炮兵至少要在天安門廣場參加50次以上的禮炮鳴放任務。在有關部門的關心下,現在配置電子打火,勞動強度有所減輕,但他們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了許多。他們用這種特殊的形式表達著對祖國的忠誠。由于長時間高分貝炮聲的震蕩,禮炮兵的聽覺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也許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欣賞動聽的音樂,但他們心中卻永遠激蕩著一曲“祖國至上”的交響樂章。禮炮中隊長沈守剛、指導員張士清曾異口同聲地告訴我:“我們鳴放的禮炮是祖國走向強大的吶喊,同時也是我們呼喚世界和平的最強音,禮炮兵默默的流汗就是渴望世界和平,愿隆隆的禮炮聲在世界各國回蕩……”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