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一段朽木,屈指一敲,竟發出脆亮的“鏗鏗”聲,枯木陶——中國傳統手工藝紅陶制品,該工藝制作完全手工,不用任何模具,制作成花瓶、花盆、筆筒、香爐掛件等,因為特殊的工藝特點,件件都是孤品,更顯珍貴。
“枯木陶”這個名號創建于20世紀初,當年,華定遠老先生綜合北京多家紅陶制作手藝,通過對自然界樹根的觀察,手工捏制,制作出不用任何模具的絕不重復的“個性化”工藝品。今年50歲的華緒為是枯木陶第三代的唯一傳人,他從6歲開始就學會了制作,可以說熱愛、癡迷一生。為追求陶器與朽木的形似,他經常背著干糧上山研究古樹,有時候對著一截樹根一看就是半天。市場的艱難、傳承的重任、世人的不解、藝術的艱辛,他最終選擇了堅持……
面對著這個瀕臨失傳的技藝,華緒為也有另一層苦惱:唯一的徒弟英年早逝,唯一的兒子華寅晟不愿意學藝。兒子是80后無憂男孩,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對古老工藝毫無興趣,兩代人的觀念劇烈沖擊。然而有一天,兒子華寅晟終于理解了父親,愛上枯木陶,承擔起責任。是什么改變了這個80后新新人類呢?
深沉的父愛改變了兒子
2008年臘月二十,年關將近,北京城年味彌漫,人們忙著逛街購物,添置年貨,一年到頭的忙碌,似乎總算到了可以放松休息和享受的時候。枯木陶第三代傳人華緒為的妻子急忙做好一鍋肉丸子湯,帶上兩條魚,準備去華緒為的工作室看看。快要出門的時候,下雪了,鋪天蓋地的鵝毛大雪,沒半個鐘頭,就積了厚厚一層。看著黃暈暈的天,兒子華寅晟決定替媽媽去給父親送飯。聽著母親再三地叮囑,小華點著頭,騎上車子出門。從家到父親工作室,平時要半個多小時車程,大雪漫天,用了將近一個小時。一年到頭,華緒為在工作室忙,經常要一個多月才能回一次家。過去那些年,因為華緒為對枯木陶的堅持,家里生活很清貧,而妻子始終支持他。
三個月前,在一次華緒為大聲的責罵之后,小華為了應付父親來到工作室,在父親的指導下,草草捏制了一個煙灰缸,技法只領會了1/3,敷衍完成,往那兒一丟,就扭頭回家了。他并不喜歡枯木陶,也非有意學習,只是想讓父親別再生氣,只當換來暫時的耳根清凈。
踩著咯吱的積雪,華寅晟推門而入。工作室的院子很大,因為陶器需要燒制,原料和成品都需要庫房,而且,制作藝術需要安靜的環境。前幾年華緒為租下了這個農村大院,最適合做枯木陶工藝工作室。過年了,徒弟們都回家了,只有華緒為還留在這兒,看守著他的寶貝,趕制著春節前后那些訂單的貨。
進了工作室內間,似乎比外間還要冷,小華一摸,暖氣熄火了。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等著父親每次見他就不可避免的大聲斥責,因為不肯學習枯木陶制作工藝,父親總是不到三句話就對他橫眉立目,充滿怨責。而他對此也只能默默不語。4年的工商管理本科學習,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他不能接受自己像父親一樣一生與膠泥為伴。人各有所愛,父親,您什么時候能站在兒子的角度想想?對于父親華緒為來說,從祖上傳承下來的獨家技藝,不能在他手里失傳。小華拒不接受的態度,似乎讓父親看不到希望。
小華沒有等到父親的斥責。華緒為蓋著厚厚的棉被,在里屋睡著了。父親在大聲的咳嗽中醒來。小華走過來,擔憂地摸了摸父親的額頭,滾燙,不好,父親發燒了!至少39度!
華寅晟背起父親,鎖好門,打車就往醫院趕,出租車里,華緒為倚在兒子還不寬闊的肩膀上,昏昏沉沉。不罵人的父親,無力地閉著眼睛,額前一縷花白的頭發,讓小華的心感到前所未有的疼痛。
所幸,醫生說來得及時,如果再耽誤兩天就會引發嚴重的肺炎,后果不堪設想。小華拗不過父親,把他送回工作室。等父親服藥睡著,小華開始收拾工作室。這一件件工藝品,都是父親親手做的,每一件都是瞬間的創意,無法復制,所以每件都是孤品。這就使得制作人很辛苦,因為不能批量生產,加上制作、燒制等過程中還有一定的損耗,這也是枯木陶異常珍貴的原因。
看著那些作品,聽著父親均勻的鼾聲,小華似乎對父親有了一些理解。
小華不小心碰落了一件東西,低頭一看,只見一只小小的枯木陶煙灰缸被摔成兩半。煙灰缸上清清楚楚刻著父親的一行字:“定遠齋華緒為之子華寅晟1作”。這就是3個月前,他為了敷衍父親而做的煙灰缸,而在父親心中,這是兒子的第一件作品,這讓他盼望多年的傳承看到了曙光,父親為這幅作品刻上字,小心地燒制加工之后,作為永久珍藏。
華寅晟這個80后男孩對著這只殘破的煙灰缸,眼淚滾滾而來。他被嚴父一直深藏的那份深沉溫情的父愛深深震撼,在那一瞬間,他好像忽然讀懂了父親。
華緒為醒來,睜開眼睛就說:“這里太冷,兒子你回家吧。”半晌,華寅晟才擦干眼淚,抬起頭說:“不,爸,我要留下來,和您一起!”
與父親共同傳承枯木陶
作為枯木陶第三代獨門傳人華緒為之子、第四代傳承者、父親唯一的兒子,華寅晟從一出生始,生命就與枯木陶綁在了一起。華寅晟感到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學習制作技藝,汲取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精華,80后自然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枯木陶的價值,華寅晟利用自己的網絡知識,迅速建立起網絡聯系,建博客,在淘寶、阿里巴巴等大型網站開店……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尋找商機。
2008年6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枯木陶沉寂多年之后,終于被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華緒為被列為通州文化名人!那天晚上,父親華緒為回家了,與一些前來慶賀的老朋友喝酒談笑到凌晨兩點。這是父親華緒為酒喝最多的一次,一斤多的白酒,他竟然沒有醉!
為了讓定遠齋枯木陶作品在市場中走得更穩健,小華忙于參加很多活動、交流會,國展、798、北京秀水街、潘家園、南城古典家居……他帶著自己的名片、產品圖片去和商家建立聯系,擴展合作機會。這一路,歷盡艱辛。一些不懂枯木陶文化和技藝的人,以尋常日用品的價格來調侃取笑,一些人帶著質疑的眼光看他,一些投機商試圖借機壓價……
2008年8月的一個下午,烈日炎炎,驕陽似火,華寅晟奔走在北京潘家園市場,走進一家在京城很有知名度的珍品店。店主正在給三位衣著講究的先生介紹貨品,那位微胖的先生看上去像位商人,旁邊瘦高的那位像是隨行人員。面對琳瑯滿目的珍品玉器,等了好久,找一空閑的機會,華寅晟才拿出名片和圖片,向老板說明希望今后合作的來意。不料,剛剛還舉止優雅的老板,忽然瞪起眼睛,指著門口貼著的兩行字說:“你認識字嗎?不認識回家學去!”那上面寫著:拒絕推銷及賣野藥,違者拳腳請出。華寅晟說了一聲“對不起”,就退身而出。這樣的挫折,對于他,早已不能在心中產生任何淺漪微瀾。半年多以來,這個無憂無慮的80后男孩鍛煉得一顆心早已如銅墻鐵壁,無堅可摧!
面對這些,華寅晟總是一笑而過,從不死乞白賴地說服。藝術品是為能欣賞藝術品的人而存在的,藝術的價值,在于即使面對孤獨與清貧,它也自有它的高度。它不會俯就,不會迎合,更不會以妥協來附庸低俗。當他剛走出不到百米,一輛車子跟了過來,來人正是剛剛在珍品店里的瘦高個的先生。那位先生向他要了一張名片,說想了解一下產品。三天之后,華寅晟接到這位先生電話,才知,原來他是陪那位微胖的臺灣老板林先生來北京的。林先生的爺爺,曾經在上個世紀得到過華氏家族所贈的枯木陶作品,一直擺放家中,他家這些年來一直非常好運。他把幸運的人生和枯木陶聯系在一起了。為此,這么多年來,愛好收藏的林先生每次來京都沒有放棄尋找枯木陶和華氏家族的傳人,卻終于不期而遇。
華寅晟笑了,也許,自己的祖上,和這位臺商有著某種難解的淵源吧。枯木陶,傳承的不僅僅是文化遺產,也是一種精神,和中國民族同根的情感。一周后,林先生到華家登門拜訪。一家人以隆重的禮節歡迎了這位遠方的客人。再一周后,華氏父子連續接到了5張來自臺灣的訂單,是林先生和他的朋友們。
現在,華寅晟和父親非常忙碌,除了制作、接洽合作、抽時間應對媒體采訪,還要參加接踵而來的各種社會活動。2009年8月下旬,華寅晟接到邀約,作為北京通州區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將在國慶節到鳥巢去作枯木陶展示,讓全世界的人民,近距離地領略枯木陶的藝術魅力。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