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術比賽中,馬不分公母,人不分男女,都在同一個場地、同一級別進行比賽?!标P于馬術比賽的這段解說,被不少網友評為與韓喬生語錄有一拼的經典。
說這話的人就是蔡猛,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的解說員,他最固定的評論項目就是乒乓球和馬術。
其實,熟悉馬術比賽的人都知道,這話一點錯沒有。只不過,現在國內熟悉馬術比賽的人,恐怕還不如國內馬匹總量的數目多。馬,本是人類最早馴服的動物,與我們相偎相依走過數千年,改變著這個世界。而現在,轉回頭,卻找不到往日的相偎相依。馬已經遠離了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每天坐在抽水馬桶上的人多,有機會騎在馬背的人是少之又少了。
幸好,還有這個名字就很生猛的蔡猛,他有著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那就是挽救“馬文明”。在光陰中重新找尋馬蹄的足跡,讓那些血液里融著馬背顛簸記憶的愛馬人們,找到一塊懷舊之地——在長城腳下,推動國內第一座馬文化博物館的建立。
香車寶馬共喧闐,
個里多情俠少年
出生在呼和浩特市的蔡猛雖然不是蒙族古人,但是他相信自己的血液里同樣充滿了草原的氣息,讓他從心底里愛馬。
蔡猛的事業選擇讓他遠離草原,但是對草原的愛,對馬的愛,卻從來沒有被城市的喧囂沖淡。
好色的男人會追逐美女,愛賭的人喜歡骰子的跳動,而當一個人癡迷于馬又生活在城市中,那就有點痛苦了,因為他很少能看到馬。
上世紀80年代,除了一些特殊機構,比如馬戲團、馬術隊,沒有什么人能在城市中獨自養馬。蔡猛愛馬,卻不能養馬,除非他回到草原去當牧民。而且縱然有投奔馬戲團的決心,恐怕也沒有那么好施行。所以,那時的蔡猛就把對馬的喜歡延伸到收集各種與馬有關的物品上了。
從1982年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收藏有馬的造型或者圖案的藝術品,到各國各地出差工作,他都要買一些有關馬的物品帶回來。比如領帶,別人挑的是牌子,他挑的是款式,而這款式的關鍵也并非面料針腳的細碎,而是領帶上印著馬。
打火機、鬧鐘、筆架等日用品都首選與馬有關的,
最早只要是和馬沾邊的就買,后來逐漸更側重尋找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不過,即使是近代新品,只要有氣勢、有靈魂、比較藝術化的一些物件,只要資金還不緊張,便收入囊中。對蔡猛來說,收藏馬文化相關物品,不是為了增值,不是投資,只是因為喜歡。
葉公好龍而不見真龍,蔡猛愛馬,卻是真的癡情于馬。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開始有了一些馬術俱樂部,蔡猛的養馬夢終于得以實現。蔡猛真正養馬是在1994年,他從河北電視臺文體部副主任的位置調到中央電視臺當一名體育評論員。聽說有個記者馬術隊,他就和妻子徐笑梅一起參加了這個業余的馬術隊,練得時間長了,有人提議每人出一點錢固定養一匹馬,蔡猛終于有了自己“養”的第一匹馬。
此時的愛馬之情,更像洪水決堤,一發不可收拾。除了騎馬、養馬、賽馬、收集馬文化品之外,他開始推動馬文化的傳播,甚至把“馬”作為自己的事業目標之一。那就是馬術賽事的報道,蔡猛想成為有真正愛馬之心和全面馬術知識的職業馬術主持人。
二十余年馬背夢,
落得愛馬成癡名
蔡猛說自己未看盡天下美景,卻基本踏遍了各地的古玩市場。古人是三千里外欲封侯,他是三千里外欲買“馬”,只不過,這些“馬”有的是玉雕的,有的是銅鑄的,有的是木刻的,有的甚至僅僅是馬鐙馬鞍,或是一塊歷經風霜的唐卡上畫著的一匹馬。
它們存在的方式各不相同,卻都是馬。就像同樣名為酒,茅臺、五糧液、朗姆酒、威士忌、龍舌蘭各種酒成千上萬,各有不同的色澤與口感。然而,無論外相如何千變萬化,本質卻不變,酒都能讓人醉,馬都承載著某種文明的寄托。
隨著對馬文化熱愛的深入,對藏品的研究,蔡猛幾乎成了個準歷史學家了。
各個文化不同時期的馬文化藏品,蔡猛都有大量收藏。他是國內馬文化單品收藏數量最多的收藏人,這是讓他最自豪的事情。
僅僅是各個朝代,不同國家,多種款式的馬鐙,蔡猛就收集了近百套,每對馬鐙都有著不同的故事。蔡猛在山西運城出差的時候,在當地的古玩市場看到一對造型很獨特的龍頭馬鐙。也許是蔡猛的眼神太熱切,驚喜之情溢于言表,攤主就繃住了不讓價。蔡猛又是舍不得,又是腰包緊張,而且,他也知道在沒有最后確認年代等相關數據之前,無法肯定這個造型奇特的馬鐙到底能否達到這個報價。
當天沒有買下那對馬鐙,接下來的幾天,蔡猛竟到了食不知味的程度。
馬上就要返程了,蔡猛終于忍不住再次打電話給那個古董攤主。攤主被他的癡情感動,終于肯讓步了,不過,攤主當時已經不在運城了,要蔡猛開車去村里找他取貨。蔡猛興沖沖地找人借車趕去,顛簸的山路上,蔡猛恍惚覺得自己正騎在一匹不知年代的馬上在狂奔。
如今,那對龍頭馬鐙就在蔡猛的書房里,夕陽的光輝照在它們身上時,光影流動的瞬間,它們仿佛還想奔騰。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蔡猛身為中國馬術協會新聞推廣委員會的主席,為了推廣馬術可謂不遺余力。他把家安在了北京八達嶺陽光山谷,上下三層的蔡宅里到處都擺放著與馬有關的藝術品,小區里還有馬場和“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走進蔡猛的家中,只會想到一個詞語——萬馬奔騰,到處都是馬。蔡猛家的房子是夠大了,但因為逐年不斷增多的馬的收藏品,家里顯得有些擁擠。藏品多到究竟有多少件,蔡猛自己都說不清楚,他把其中不少拿出來捐獻給了“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蔡猛也有最遺憾的事情,那就是國內關于馬文化保護的力量還不夠,玩馬、養馬、賭馬、買賣馬的人多,但把馬當成一種文化來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國內對于馬文化的研究和拯救力度并不夠,缺乏專門的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投入少、創作少、報道少、媒體平臺不完善。
馬是生靈,馬也是人心底的精神圖騰。古時,有豪杰的地方未必一定有美女,但是古道西風瘦馬,每個有江湖夢的男人都要找到一匹馬,然后才能開始他游歷天下的路。
對于蔡猛來說,他并不是個馬文化的收藏者,蔡猛不想把那些馬的光陰碎片藏起來,他只是想把它們聚集起來,讓人們更容易看到這些關于馬的文明往事。他寧愿做個尋馬人,尋找往日的相偎相依。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