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報紙是物態的文化、報紙具有意識形態的烙印、報紙是文化的傳遞者三個方面簡要論述報紙與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文化 物態文化 報紙
探討報紙與文化的關系,首先要進行概念上的界定。何為文化?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簡單來說就是剔除了廣義文化中的物質財富的部分。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將反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一、報紙是一種物態的文化
文化從內部結構上可以分為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等幾個層次。其中物態文化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它涵蓋了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報紙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自然也包含在物態文化之中。
當然,并不是任何物質都可以稱之為物態文化。評判某一物質是否屬于物態文化范疇的標準是該物質是否凝聚、體現、寄托著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狀態、思想感情。從這一標準來看,報紙無疑是符合的。報紙的產生,本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報紙也呈現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以《京報》為例,流行于明清時期的《京報》讀者甚廣,光緒年間曾流行一首竹枝詞,反映普通人訂閱《京報》的情形:“唯恐人疑不識丁,日來送報壯門庭;月間只費錢三百,時倩親朋念我聽。”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窺見,早在明清時期,報紙就已融入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而“時倩親朋念我聽”更是直觀地表現了清光緒年間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與此同時,這種超個體性質的“生活方式”是融入了語言與心理結構,因為擁有共同語言與共同民族心理的社會較易形成其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即文化,這種價值觀念的形成本身就得益于傳播,尤其是像報紙這樣的大眾傳播。
從另一個更為直觀的層面也可以印證報紙屬于物態文化。在物質文化的概念中,有一個衍生的概念,即物質文化遺產,簡單來說就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等價值的物質,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過去的物態文化。而現存的最早的報紙是分別收藏于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的兩份“敦煌進奏狀”,顯然,他們都屬于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即報紙屬于物態文化的一部分。
二、報紙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對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報紙作為一種常見的物質產品,實質上是新聞把關人的把關行為發生之后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凝結,體現著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筑的特征,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處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影響。這是因為,報紙是由人創造、生產出來的,在創造和生產的過程當中無論是版式、內容乃至發行方式,都是由創造者的主觀思想和創作者依靠從受眾市場那里得到的信息反饋來決定。而這兩者又都受制于社會意識形態。報紙因其是一種面向大眾的物質產品,它的存在自然要符合代表大眾的當前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不同時期的報紙都會被打上時代的意識形態烙印。
以我國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為例。在版式的設計上,刊物的外形仿造了中國舊式線裝書;在表達方式上,刊物多采用通俗淺顯的中文,既有長篇連載,也有詩歌、小品、小故事,同時大量采用章回體和對話體;在封面設計上,有意將孔子等圣賢與西方耶穌基督相提并論……以上種種對華傳教士時空上的迂回宣傳,便是出于《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的中國化的大眾定位,于是無論是版式還是表達方式都迎合了清朝時期中國特有的社會意識形態。
三、文化的傳遞者
當前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如果傳統媒體無法在時效性上緊跟網絡的步伐,那么終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于是,爭搶時效性、搶發第一手消息成為了傳統媒體的工作重點,也使得文化作用于現實的速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一種新文化現象的出現,在經過各媒體傳播后,被迅速傳遞到人群之中,從整體上來說,加快了文化更替的頻率,促進文化發展。
徐寶璜在《新聞學》中稱新聞紙重要之職務,表現為供給新聞、評論時事、補助商業、補助教育或稱灌輸知識。其中,供給新聞和補助教育正是文化傳遞的直接助推力。鮑振青在《余之中國新聞事業觀》中稱:“夫新聞紙之使命,非僅代人耳目,作政客之傳單,實有知道改造之社會之責任。此外,發展文化,援助外交,監督政府等均新聞紙重要之使命也。”同樣說明了報紙必須肩負文化傳遞這一歷史使命。
總之,文化與報紙如同大樹與種子,種子本身就是大樹身體的一部分,報紙本來就屬于物態文化層面;種子攜帶著大樹所特有的基因,報紙折射著社會的意識形態;而種子,也要承擔著大樹繁衍生息的職責,就如報紙承擔著傳播文化的職能。■
參考文獻
①蔣含平,謝鼎新:《簡明中外新聞事業史》,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②王天根:《晚清報刊與維新輿論建構》,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③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④郭鎮之:《傳播論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⑤徐寶璜,《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6級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