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同人小說的興起和發展,標志著后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的沖擊,曾經主流文化所倡導的文本意義在同人小說的創作和閱讀過程中逐漸淡去。互聯網這一媒介引發了內爆,作者與讀者的界限消弭,文本意義消失,權威遭到質疑和解構。
【關鍵詞】同人小說 發燒文化 內爆 后現代主義
一、同人小說的定義
“同人”(doujin)一詞,是舶來品,引自日文。翻查日語字典,有兩個解釋,一是“同一個人、該人”,二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好”。然而,在一般使用時,“同人”所指的不一定是指“同好”,也可以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即是一個“自主”的情況、一種“自主文化”。而某一作品的同人,就是指該作的Fans根據原著的背景、相關角色、故事情節等創作、演繹的文字、圖畫。范圍相當廣泛,只要是和這個作品有關的就可以算。
歐美國家對同人小說的定義是“凡以暢銷書、連續劇或電影等為本所衍生的短篇或長篇小說,都可以叫做書迷仿(fan fiction),一般是指借用電影、電視劇、小說和流行文化中的人物,通過新的環境設置或者情節描寫而創造的新的故事;與一般改編作品不同的是,同人小說的作者借用原創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和情節,他們最主要的創作目的一般不是追求商業利益,而是表達對作品或人物的思考和探尋。它是對原作的一種再創作,并在原作基礎上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豐滿人物的形象。
亨利·簡金斯的作品《剽竊者》中研究的發燒文化便是對這種文化的經典解讀。歐美學者所謂的發燒文化和本文的同人小說的所指是具有同一性的。它是由作為群體的狂熱的消費者不斷地重溫文本,與其他發燒友交流心得,進行再創作的一種文化現象,以此可以更加充分地占有作品,旨在創造一個更具有參與性的文化,是關于文化生產的文化。①
在我國,同人小說的歷史悠久,且影響廣泛。舉例來說,《三國演義》便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早期同人小說。它改編自正史《三國志》,通過在原作上的再創作成為經典,流傳至今。而同樣作為四大名著的《紅樓夢》則算得上是擁有最多同人小說的原創作品了。從清末到現在,從“紅學”學者到文學愛好者,其衍生的作品從續書類、補佚類、外傳類到戲說類,可謂五花八門。如張之的《紅樓夢新補》、劉心武的《秦可卿之死》、周汝昌的《紅樓夢的真故事》等②。
而本文主要聚焦于網絡同人小說,它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應運而生的,與這些早期同人小說不同的是,網絡同人小說的寫作題材的范圍已經擴大到包含電子游戲、卡通、漫畫、熱門電視劇、電影等諸多領域,作品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各種文學讀書網站中。比如以《灌籃高手》、《仙劍奇俠》、《士兵突擊》、《魔戒》等為創作原型和主題的同人小說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一些動畫片設有專門的同人網站,聚集了一大批該作品的愛好者,圍繞原創動畫進行各種改編,小說的題材和類型不一而足。除了這種專門的主題性的網站,在很多點擊率很高的讀書網站中也會有同人小說的分類,這些作品沒有統一的主題,包括各種類型的同人小說。
二、同人小說的創作方式
除了網絡文學最基本的特性:發表作品的自由隨意性;創作主體的全民性——即全體有能力書寫的人都可以寫作;發表方式的便利性——直接張貼在網站或者BBS電子布告板上以外,同人小說還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質———借用原創作品。
現代同人小說的基本創作方式有以下五種:
1、劇情衍生。根據小說的需要,作者自己想象創作出的一些在原著中沒有的情節。它們可以是在完全尊重原著的特色和風格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可以完全脫離原著,僅只是適用原著中人物的名字,塑造出煥然一新的人物形象。
2、插入自創人物。顧名思義就是在小說中設置一些在原著中沒有的人物角色,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由于原創中缺少這類角色或者已有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同人小說作者所需要的人物形象,而自行設置一個的人物。
3、混合同人。即是把兩部或者兩部以上原著作品中的人物穿插出現在同一部小說中,以此把一些個性突出或性格相近或是相左的人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探析或是激發矛盾推進故事發展,往往會產生原著無法達到的效果。
4、異時空設定。也就是所謂的穿越,這類小說不用按照原作中描寫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作者可以充分發揮想象,或是神秘的外星球,或是遙遠的未來,或是已逝的遠古的日子,也可以幾個時空交替變換穿梭。
5、惡搞。所謂惡搞就是作者用荒誕不經的手法來展現故事情節,通常都是以逗笑為主。如同幽默漫畫一樣,筆觸簡單,構思奇特,引人入勝。
三、對主流文化的消解
根據威廉斯關于通俗文化的四種定義:“眾人喜好的文化”;“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有迎合大眾口味的文化”;“實際上是大眾自己創造的文化”,③很顯然同人小說屬于通俗文化的一種,雖然僅僅是流傳于網上,但是是人民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形式,而這一人民的主體是與葛蘭西倡議的通俗文化的創造者——人民的性質是一致的。它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由統治階級或是精英階層制定的意識形態,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普及以及后現代思想的浸入而產生的,有必然的社會根源和群眾基礎。
同人小說強調的是讀者的主體性,針對同樣的文本,不同的讀者根據自身社會地位、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進行截然不同的解讀,從而對于原創作品進行不同的演繹。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隨著同人小說這種通俗文化的蔓延和擴散,勢必對主流的文化形式形成一種強烈的沖擊,主流文化的獨創性、權威性以及注重文本的優勢被消解。
1、技術是這一趨勢的助推器
21世紀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使互聯網成為現代人最主要的獲取信息和交流意見的平臺,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互聯網虛擬社區,名目繁多的論壇、博客和播客,包攬萬象的網站,總之在互聯網上應有盡有。互聯網這一媒介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甚至正在重塑人們的思維模式。
鮑德里亞認為信息的大量生產、復制和擴張會帶來一種社會后果,即在這個世界上,社會階級、社會性別、政治差異、經濟區別等那些曾經自治的社會及文化領域都分崩離析了,消除了原來定義的邊界和差異。在這個仿真的社會里,政治、經濟、文化、性和所有社會的東西都“內爆”在一起了,都被沉浸在沒有信息和意義的媒介信息之中了,喪失了所有的“意義”。所謂“內爆”,也就是指符號在自身游戲中的內在的爆炸擴張,使所有的界限不再存在,所有的界限都被抹平。④
顯而易見,植根于網絡的同人小說也帶來了這一領域的“內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原創文本的能指和所指逐漸斷裂。沒有原創者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作者,文本的意義慢慢逝去,只剩下閱讀和改編的過程。
互聯網這一媒介本身便是對主流權威的淡化。曾經承載經典、權威作品的紙質媒體在互聯網的平民化和各說各話的形式面前破碎。一家之言失去意義,內爆為過程。只需要互聯網,便可以享受一種親身參與的過程。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參與到“無中心狀態”的網絡社會之中,新型的“電子共同體”正在形成,網絡世界中沒有絕對的權威,也不再有真實世界中的身體屬性、等級屬性、地域屬性等鴻溝。在網絡中,每一個主體都是“多極主體”,⑤彼此之間已轉向交互式、非中心化。網絡是一種為全民參與帶來可能的空間,在這里,沒有所謂的界限和規則,一切只是為了參與,同人小說的繁榮證實了這一點。
2、后現代思想的導引
如果說網絡的助推只是加速了同人小說對于主流文化外圍的消解,那么真正能對主流文化形成強勢沖擊的便是后現代思潮的涌現。
后現代主義標志著享有特殊地位的各種號稱有著普遍意義的元故事的崩潰。后現代主義堅持求異,主張文化多樣性,推崇百家爭鳴,反對一花獨放。后現代思想在文化上的影響正是同人小說日漸繁盛的思想根源。
美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評論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模仿作品的文化:“對歷史典故的自鳴得意的玩弄”。后現代文化不是一種純創造性的文化,而是一種引用文化,一種“互文性”文化,我們擁有的不是有創意的文化生產,而是出自于其他文化生產的文化生產。⑥雖然從他的解釋中可以看出,詹姆遜是把后現代的文化作為一種他文化而抵觸和蔑視的,可是他的論述是相當準確的。數量眾多、良莠不齊的同人小說,正是通過對各種原創作品的個人化的借鑒和引用產生的,它的發展是與原創作者的主體性的消逝并行的,而其結果是,雖然作者的主體性在消逝,而每一位讀者的主體性則在加強,但是相對于其他的讀者而言則不然。
后現代思想體現在同人小說的文本中更是清晰可見。
美國學者伊·哈桑在《后現代主義概念初探》一文列出了“后現代主義”的33個特征,如“反形式”、“偶然性”、“無序”、“缺失”、“彌散”、“反闡釋/誤讀”、“反敘述/微觀歷史”、“精神分裂”、“差異-延異/蹤跡”、“反諷”、“不確定性”和“內在性”等等。通過對同人小說的文本分析,大部分小說在故事的敘述中明顯呈現斷裂破碎化的傾向,文中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我行我素,不用履行社會義務或承擔社會責任,感情用事且大多數人物性格呈雙重人格的傾向,故事情節大多設定在虛幻或者是空中閣樓等缺乏現實根基的背景中,即使是設定在現代的故事也大多是對于現實社會的一種諷刺或批判。這些文本特點正是對應了后現代主義的種種特征。
綜上所述,同人小說在各種力量的綜合作用下正在茁壯成長,不論是其形式還是思想都是對主流文化的解構。與此同時,主流文化的權威性和文本意義也正在逐漸消逝,留下的是人們思考和參與的過程。■
參考文獻
①③⑥⑦約翰·斯特來:《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
②秦宇慧,《當代<紅樓夢>同人小說初探》,《沈陽大學學報》,Vol.19 2007.2
④王志勇,《鮑德里亞的后現代媒介思想評述》,《新聞界》,2007.2
⑤張品良,《網絡傳播的后現代性解析》,《當代傳播》,2004.5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7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