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為例,探討政府在危機公關中與媒體及公眾良性互動的路徑。
【關鍵詞】垃圾焚燒事件 政府 媒體 公眾 互動
隨著傳媒的發展和信息流動程度的提高,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危機相交織地潛藏和爆發,社會公共空間的形成已經要求政府與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進行充分的合作。①作為政府,執政思路應該與時俱進,應由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性政府,到一個廉潔、高效、透明、親和的政府轉變,其中政府公關行為和公關意識的強化至關重要。②作為媒體,我國的媒體既是黨的宣傳工具,又是政府與公眾雙向溝通的渠道,還擔負著對政府進行輿論監督的社會職能。③新時期媒體的市場化運作,使得媒體面臨多種利益關系鏈條,如何在這樣的利益鏈條中保持客觀公正,是擺在媒體面前的重要議題。
縱觀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紙媒體的輿論監督起到了頗為關鍵的作用,另外,市民自發利用網絡媒體聚攏民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此次事件中政府與民眾雙方的對話空間相對暢通,政府與媒體公眾互動的新局面也漸漸浮出水面。
政府與公眾:以尊重為基礎,互相信任平等對話
1、及時全面的信息公開
2010年1月18日,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中,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在政府應對、處置能力的評估中,得到“橙色警報”的評價,即政府應對存在明顯問題。在“信息透明度”這一指標中,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的得分在十件“熱點輿情事件”中排名第七。④
政府是公眾利益的委托人或代理者,可以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但須事先征求民意,需要經由傳媒廣為傳播,讓各方參與討論。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拿出科學合理的方案。⑤早在2006年8月,廣州市規劃局便批準了番禺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的選址為番禺大石會江村與鐘村鎮謝村。直至2009年9月份,在陸續從網絡、媒體中得知番禺要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之前,番禺區幾十萬居民對政府此前就此項目的一系列運作,基本上蒙在鼓里。這為此后民意的洶涌爆發埋下了隱患。一方面,有關部門沒有將整個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的論證、申請、招標過程告知番禺的直接利益相關方:番禺居民。使得后來整個項目在番禺居民看來處于“暗箱操作”之中,容易讓居民聯想到其中有不正當的利益勾結行為。另一方面,在此后的三個月的爭論中可以看到,番禺居民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及其可能產生的致癌物二噁英的認識和了解都是從零開始。有關部門應當事先利用傳統媒體、網絡等多種渠道向市民宣傳科學合理的垃圾處理方式及垃圾焚燒可能產生的排放物的性質及各項含量指標。這可以避免在此后的爭論中,一度出現“焚燒必然產生二噁英”這樣的不實言論風傳。沒有權威信息出現以正視聽,謠言便濫觴肆虐。
政府部門必須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制定關乎公共利益的計劃時,應兼聽公眾的代表性意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及時主動向公眾發布信息,征求意見,將主體輿論作為重要的決策參考。而作為公眾,可以利用合法的工具和渠道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與政府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推動社會和諧進步。因此,政府部門和公眾的互相尊重是社會穩步前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互相信任,平等對話。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推進社會的發展。
2、重視網絡民意的力量
在番禺垃圾焚燒事件中,番禺的一些業主利用新浪微博、Twitter、開心網、天涯社區以及BBS等網絡渠道,在極短的時間內廣泛傳播了他們的意見,形成了網絡輿論。網絡輿論自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便開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作用。政府相關決策者必須充分重視網絡民意的代表性,在治理現實民意的同時,也要管理好虛擬的民意,聽取現實和虛擬兩種民聲,與現實和虛擬兩個層次的公眾保持良性平等的溝通和對話。
政府與媒體:以權威信息引導,雙方友好互重
在“2009年第四季度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中,在“政府響應”這一指標上,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的得分在十件“熱點輿情事件”中排名第八。所謂政府響應,即地方政府對于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話題的立場表達,包括黨政主要領導人、部門領導人和警方發聲,響應速度也作為一個重要指標。⑥
1、迅速通過媒體發出聲音
2009年9月份起,隨著省內外媒體對此次事件的相繼報道,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國內135家報紙的監測,中央級媒體、地方媒體11月份關于番禺“垃圾門”的報道篇數,分別是10月的3倍和6倍。在各地媒體的焦點對準番禺的時候,直至11月12日,廣州市政府才第一次公開表態。從系統的角度看,在危機中,基于特定結構方式的常態傳播系統失去平衡。結構和秩序的改變,使傳播系統的內、外能量輸出受到干擾,甚至導致系統崩潰。原本有章可循的信息傳播過程,為各種難以求證、整合的信息碎片所充斥,整個傳播系統面臨著被肢解、打碎的危險。這個時候便需要權威的信息出現以維持系統的平衡,擠壓信息碎片的生存空間。
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掌握的信息更具權威性和可靠性,應當聯絡多方媒體及時發布全面、詳盡的權威信息,正面渠道有了權威的信息流動,謠言必然止步。政府及時發聲的同時,也給媒體的報道提供了指向性參考,形成政府與媒體良性聯動的局面。
2、摒棄官本位思想
10月30日,番禺區政府就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召開新聞發布會,但發布會的權威性和當地媒體的報道,卻引發了一些居民的質疑。因此,政府部門在面對媒體時,需摒棄官本位思想,從“經濟人”的角度看,即便作為社會的管理者的政府部門也是由個人組成,在決策過程中難免會有不自覺的偏向而無法兼顧四方,應該歡迎媒體來監督,有錯則改之無錯則加冕,從而建立起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有利于協調政府與媒體、公眾之間的關系,讓政府在面對謠言時搶占先機。
結 語
政府的公共行政旨在完善公眾傳播機制,深入了解民意,為決策尋找依據;旨在推進政務公開,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協調公眾意見,優質高效地服務社會。⑦在危機多發的年代,政府設立危機處理的常規部門、培養危機處理的專門人才已是大勢所趨。在危機發生初期,政府必須充分做好危機走向的評估,尊重民意,及時發布信息,杜絕謠言產生,同時做好宣傳普及工作,做到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對稱。在危機之中,要本著坦誠、透明的態度,及時響應事件的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多渠道的信息發布功能,消除謠言干擾,尊重民意,團結各種力量共同面對、解決危機,這是政府危機公關的正確思路,也是公民社會呼吁的政府治理之道。■
參考文獻
①鄭保衛主編:《沖突 融合: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頁
②陳敘,《關于構建政府與媒體良性互動關系的思考》,《理論與改革》,2004年第1期
③李巖,《危機傳播中媒體與政府的互動關系》,《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5期
④⑥《2009年第四季度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466.htm,2010-01-18
⑤王愛偉,《論大眾傳媒對政府環保議題的塑造》,《新聞知識》,2007年12月
⑦王升華,《政府與媒體的互動關系》,《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8月第13卷第4期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