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畫家都致力于自己的風格,而風格即人,總有人的個性印記。畫家的風格源于生活,源于個人的綜合修養。
【關鍵詞】中國畫 風格 個性
人們喜歡一張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喜歡畫家的風格;人們偏愛一個畫家,是因為這個畫家的風格富有生活氣息,富有感染力。畫家一生都在追求個人風格,每一個成熟的畫家必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那么,什么是風格呢?筆者認為,風格是一種畫家表達自己感受、情緒的方式,是畫家自身對生活的認識、探索、發掘和修養的結晶,是畫家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我們衡量一件作品的優劣,審視一位畫家的成熟與否,便是看風格。不過,由于人們對中國繪畫的認識和審美標準不同,往往在欣賞過程中容易陷入誤區。如何審視、判斷畫家的風格?畫家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下面,筆者就畫家繪畫風格形成,淺談幾點認識:
一、階段論
筆者以為,風格的形成是有階段性的,是畫家通過繪畫的表現能力的發展規律來劃分的。畫家必須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繪畫技能和技巧,并懂得繪畫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后,才能進入風格形成階段。
1、模仿。由于各人氣質、素質、趣味、習性及技巧的不同,繪畫者往往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風格來進行模仿。但這時,他還只是這種風格的接受者,即使這種風格能喚起他的共鳴,也是被動的,他所模仿的風格還不是自己內心情感與客觀對象統一的體現,只是借助于別人的藝術表達方式來抒寫他自己的感受,是無意或下意識的體味、感知,熟悉風格在繪畫中的內在價值并加以模仿。模仿的階段是痛苦而艱難的,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人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黃賓虹曾說過:“傳統可以成為財富,也可以成為包袱”。
2、過渡。從模仿到風格形成,這中間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階段是畫家由無意識到機械的、下意識的模仿并有所突破。在他的作品中,偶爾會出現自己的特色,雖還不穩定,但已隱約可見自己風格的曙光了。此時,畫家必須頑強地、謹慎地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不能固步自封,以防出現定型化的表現方法而前功盡棄。大多數畫家在這一階段為了追求自己風格的早日形成,誤將風格理解為固定模式。其實,這是誤解或是對風格的一種曲解。更有一些畫家為求風格,往往在材質、工具上亂折騰,或是制作一些稀奇怪異的方法來充當風格,迷惑觀眾。
3、成熟。畫家畫風的形成是一個不斷演變、進化、逐漸成熟的過程。當畫家艱難地渡過了這危險時期后,必然會由感性到理性產生出一種飛躍,而進入真正的風格形成階段,從而找到一種充分體現自己主觀感受和對客體深刻認識相統一的表達方式,并通過理性的分解,取其精華,以一種比較完美而和諧的形式表現出來,為觀眾所理解、贊賞,這種方式唯他一個人所獨具。這樣,畫家的風格就形成了。
二、個性論
當畫家的風格形成后,并不意味著畫家藝術探索的結束,風格雖有其穩定性,但不是固定模式,所以畫家在形成風格,仍然要不斷地創新、變化、發展、完善。如果一個畫家因為有了自己初步的風格,就不求變,不敢變或不能變,其繪畫面貌任何時候都一樣,這樣的“風格”其實不是“風格”,而是模仿。黑格爾說:“風格在這里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表現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性”。這句話道出了藝術風格的一個核心的、本質的特征即“人格”。說白了風格是由人的天賦、個性所致,一個人獨特的審美觀是由其一定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等構成的,它支配、決定著藝術家的創作,所以說,任何作品,都打著作者“個性”的印記。成熟的畫家,這種“個性”的印記就更加鮮明了,正如人們常言:風格即人。
在風格成熟的藝術作品中,這種“個性”的印記不是偶然的幻想和主觀隨意性的流淌,而是如同黑格爾所說的那種藝術獨創性的表現。總之,作品表現了“個性”,固然并不等于就形成了風格。然而,藝術風格則必須打上“個性”的鮮明印記。風格,正因為具有這一明顯的特征,所以,“個性”對藝術的成敗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皞€性”決定風格的特征,獨特的表現手法成了創立風格的必要條件,而制約、影響這個必要條件的是生活。
三、生活論
生活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生活熏陶、改變和造就著人們的審美觀,也制約和影響了畫家獨特的表現手法。畫家雖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選題,但現實生活的經歷賦予他審美觀,對他的獨特的表現手法及對其風格的制約和影響則不是直接服從個人意愿的,這是因為畫家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耳濡目染,都悄悄地滲透到他的心靈,熔鑄進性格里,復合在氣度中,故而,在畫家的作品中,“生活”的烙印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這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縱觀歷代大家:“四王”的典雅、規范,“八大”的怪誕、寡合,“石濤”的正氣、恣縱,黃賓虹的渾厚、華滋。他們的“風格”源于“個性”,而“個性”的最終根源還在于生活,所以,沒有扎實生活基礎的藝術家,就不會有“風格”的產生,更無“個性”可言?!?/p>
(作者單位:當涂縣第二中學)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