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流媒體”作為一個舶來詞,正成為當前傳媒界乃至整個社會的主話題之一。在爭當“主流”漸成趨勢之時,這一提法也引來不少爭議,可以說,對此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統一而明晰的定義。由此,本文結合我國現實語境,對“主流媒體”合理性與合法性的若干問題進行深入辨析,以期對傳媒理論與實踐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參考。
【關鍵詞】主流媒體 合理性 合法性
自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曼·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發表《主流媒體何以成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一文始,“主流媒體”一詞逐漸進入傳媒界的視野。隨后,我國業界和學界也引入這一概念,尤其對于業界而言,爭當“主流媒體”的現象已成為大勢所趨。殊不知,皆做“主流”,就都難以成為“主流”。因此,跳出熱鬧喧囂與亦步亦趨的圈子之外,重新審視我國語境中“主流媒體”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問題,將有助于厘清學術紛爭及現實困境,將“舶來品”有效本土化并促進傳媒實踐的良性發展。
一、合理性的基礎:“主流媒體”的概念溯源
合理性的英文為“Rationality”,即“合于理性”。理性作為西方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核心①,強調邏輯推理的能力與過程,建立在合理性基礎上的科學,能有效地發現真理、拋卻謬誤、說明現象、闡釋規律并做出準確預測。“主流媒體”的合理性強調的是應然上的理論正確性,那么我們從“主流媒體”的概念入手來探究其合理性: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主流”意指:“①干流;②比喻事物發展的主要趨勢”②。通常采用的是第二種比喻義。《辭海》中則如是界定:“主流指事物的本質方面,它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③。《文史哲百科辭典》中又進一步解釋為:“主流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方面,屬于事物的本質方面,它規定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④。從以上釋義可看出,“主流”強調的是占據事物發展過程中主導地位、體現事物發展主要趨勢的因素。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非主流指事物的非本質方面,它不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但對事物的發展有影響”⑤。其也可稱為“支流”,“指事物發展過程中不占主導地位、不起支配作用的方面,屬于非本質方面,不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⑥。
在英文中,與“主流”對應的單詞是 “Mainstream”,權威性的《韋氏詞典》(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將其解釋為“a prevailing current or direction of activity or influence(n./a.)”⑦,意即“行動或影響力中代表主導地位的趨勢或方向”。《牛津當代百科大辭典》的釋義則是:“河流等的干流,主流(principal current);主流,主要趨勢(principal course)”⑧,可見其英文含義與中文基本保持一致。
除此之外,與“Mainstream Media”相近的另一個英文詞是“Elite Media”,《韋氏詞典》中的“Elite”意為“a superior group”,指“優勢群體,精英分子”,以集合名詞的形式存在。那么“Elite Media”可譯為“精英媒體”,即“代表優勢群體和精英分子的價值觀與利益的媒體”或“受眾群為優勢群體和精英分子的媒體”。按照諾曼·喬姆斯基的觀點,“Mainstream Media”與“Elite Media”的含義基本等同,有時也被稱為“Agenda-setting Media”,即“議程設置媒體”,如《紐約時報》和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就屬于此類。他還進一步指出, “Elite Media”應具備如下特性:1)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設置新聞報道的框架(the Framework),其它媒體在此范圍內開展業務活動,這是“議程設置媒體”的題中應有之義;2)它們是主要的贏利機構,其中大部分隸屬于更大的公司或企業,如通用電氣公司、西屋電氣公司之類,并處于私有制經濟的權利結構最頂端;3)它們的受眾大多屬于特權階層,如《紐約時報》的讀者多為富有的或被稱為政治階層的人;4)它們享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和美譽度,同時擁有不錯的發行量。
按照諾曼·喬姆斯基的觀點,他對“Elite Media”的界定是基于政治標準、經濟標準和受眾標準的,并從這三方面限定了“Elite Media”的范疇。那么,通過以上對國內外相關概念的溯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主流媒體”的提法是具有合理性的,其基本指向在于強調“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引領社會發展潮流”。
二、合法性的探索:國內對“主流媒體”的認知
合法性(Legitimacy)是當代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不僅指政治權力的產生和行使合乎法律規定,而且必須得到公民的認同。也就是說,合法性不一定指合乎法律規范,而是說某一事物通過普遍的社會認同取得其合法地位,這一過程被稱為“合法化”。“主流媒體”的合法性恰與媒體作為社會公器與公民代表的固有身份相暗合,所突出的是其實然上的社會認同度。
當“主流媒體”作為舶來詞被引入后,眾多學者結合我國現實語境,加以不同釋義,目前較集中的界定主要可分為“政治說”(“代表的是當權派或既得利益者的看法”)、“經濟說”(“以吸聚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受眾。主要指那些具有較高的決策話語權、知識話語權和消費話語權的社會成員作為自己市場訴求的傳媒”)、“經營說”(“依靠主流資本,面對主流受眾,運用主流的表現方式體現主流觀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會中享有較高聲譽的媒體”),總之,目前尚未形成對“主流媒體”的統一定義。2000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召開了以“世界新聞傳播100年”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第一次在國內提出“主流媒體”這一概念。隨后,新華社于2004年開展了主題為“輿論引導有效性和影響力研究”的課題,其成果最終歸納為主流媒體的六條評判標準:1)具有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聞媒體難以相比的權威地位和特殊影響,被國際社會、國內社會各界視為黨、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聲音、主張的權威代表;2)體現并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觀,在我國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堅持并引導社會發展主流和前進方向,具有較強影響力;3)具有較強公信力,報道和評論被社會大多數人群廣泛關注并引以為思想和行動的依據,較多地被國內外媒體轉載、引用、分析和評判;4)著力于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重要動向,是歷史發展主要脈絡的紀錄者;5)基本受眾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群;6)具有較大發行量或較高收聽、收視率,影響較廣泛受眾群。這六條標準彰顯出政治意義、文化意義、社會意義、內容意義和受眾意義,被公認為對國內“主流媒體”較為權威的界定。但是,如果與前文有關“主流媒體”的詞源及國外提法相比較的話,該標準的指向則過于寬泛且重點分散,甚至在各條子標準之間存在評價事實相抵觸的可能性,因此無法充分囊括“主流媒體”的真正內涵,也難以在實踐中尋求與本源含義相契合的交點。
三、合理性與合法性的統一:“主流媒體”的必備要素
結合前文分析,“主流媒體”在應然和實然上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那么,在我國現實語境下,它應當是立體而有機的概念體系,必備要素有二:一是傳播內容上應彰顯和傳揚主流文化及價值觀,二是傳播對象即受眾為主流人群。具體而言:
1、傳播內容:彰顯和傳揚主流文化及價值觀
“主流媒體”的獨特屬性在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引領社會發展潮流”,那么,“占據主導地位”和“引領社會發展潮流”又如何在其新聞傳播活動中得到體現?主流文化及價值觀作為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深層發展驅動力,成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和“引領社會發展潮流”的必要標志。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曾對文化作了三個著名的定義⑩:1)智慧、精神和美學的一個總的發展過程;2)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無論它是一個民族的,還是一個時期的,或者是一個群體的;3)智慧、特別是藝術活動的成果和實踐。主流文化作為文化的類型之一,是指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廣泛認同度、高度融合力與強大傳播力的文化形式。其生命力是與生俱來的,具有在社會演變與文化競爭中不斷自我完善和修復的天性以及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應該說,某一種社會形態中的主流文化,既是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的結晶,又滲透著當時態社會文化中的積極因子與合理成分。對于我國而言,主流文化是指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為核心、同時不斷吸取現代文化合理因子、具備民族凝聚力與國民向心力的文化體系,它與主流價值觀一起,成為統帥和整合全社會共同信念與精神實質的核心支柱,引領著社會前進的基本方向。
作為社會系統中“特殊成員”的傳媒,基本職能在于映照社會現實、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矛盾及推動社會進程,那么 “主流媒體”的“主流性”,就應聚焦于對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的彰顯與弘揚上。對于現階段我國傳媒來說,由于市場化程度的逐漸加深、傳媒競爭的日趨激烈、自身主體性的難以獲得等諸多原因,使其對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的宣揚或力不從心,或浮于表面,或異化變形,加之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的成型與鞏固本身即是動態化過程,其間很有可能在各種文化擁塞中處于弱勢甚至失勢的境況,這諸種因素都將導致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的傳播受阻。然而,正如有學者所言,守財奴對于金錢的高調抒情也許暫時蓋過了少女對愛情的淺吟低唱,但因為前者在精神品格上的低俗和粗陋,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流淌在人們心間的一脈清泉。主流就是這樣一脈清泉,主流媒體也應當始終堅守對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的傳揚。
2、傳播對象:主流人群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何謂“主流人群”?主流人群并不一定等同于社會精英和權威階層,既然“主流”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方面”,那么“主流人群”應當是有能力推動社會發展進程的主導人群。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作為社會構成主體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流人群。那么,在我國當前社會中,“人民群眾”或者說主流人群具體指哪些群體呢?按照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理論,當代社會正逐步向以后工業社會(或稱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為典型特征的社會形態演進,主導產業為服務業、信息業和知識經濟,工人階層的規模縮小,以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管理者以及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等白領為主的階層成為社會階層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總人口的60%),社會結構呈現橄欖型。與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相比,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還有很大的差距,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正在朝著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演變,因而可以說,一個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雛形已經形成。而前述的社會階層將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對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有較強的認同,他們與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利益一致,他們同時也是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型消費群體,他們還是社會變遷中緩沖社會矛盾的穩定力量⑾。因此,基于理論和現實考量,將受眾群定位于這樣的一種“主流人群”。
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角度對當前我國“主流媒體”的理論框架與現實處境進行了系統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在我國現實語境中,“主流媒體”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與合法性的。而且,在傳媒競爭日益激烈、社會轉型日趨迫切的背景下,需要分化出一部分“主流媒體”,在行業發展與社會進步中起到強有力的引領作用,彰顯傳媒作為社會瞭望者、推動者及控制閥的重要功能;2)相比其它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趨勢,我國社會還存在很大差距,即便已出現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雛形,但僅僅是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和轉變的良好開端,整個社會階層結構的現代化過程還遠沒有完成。目前在社會階層結構上主要體現為:農業勞動者階層規模過大;社會中間層規模過小(目前能將其歸入中間階層的就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5%左右),其地位秩序尚未得到全社會的充分認可,缺少必要的群眾基礎;其發育存在區域不均衡性,越是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社會階層結構越簡單,越具有傳統社會的特點(即農業勞動者階層規模過大,中間階層規模過小),越是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社會階層結構越復雜,越具有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特點⑿。
四、結語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社會并不完全具備與“主流媒體”真正含義相適應的社會背景與現實土壤,至多只能說在朝這一方向無限接近。那么,在我國語境中論及“主流媒體”,應當作為一個不斷完善與充實的動態概念來看待,而且,其在未來發展中能否獲得真正的成熟,尚需時日加以檢驗。■
(本文系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教學研究立項項目“新聞專業媒體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古希臘文化奠定了西方的理性精神,后者在17、18世紀的啟蒙時代達到高潮。理性主義也被笛卡爾稱為“唯理主義”,即相信理性,主張用理性的分析代替盲目的信仰,用理性的態度解釋自然與社會現象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499
③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203
④高清海,《文史哲百科辭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205
⑤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203
⑥高清海,《文史哲百科辭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205
⑦[美]梅里亞姆—韋伯斯特公司, 《韋氏詞典》[M].斯普林菲爾德:梅里亞姆—韋伯斯特公司,1996:442
⑧該書編委會,《牛津當代百科大辭典》(英漢·英英·彩色·圖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11
⑨《主流媒體與輿論力量:主流媒體判斷標準和評價——主流媒體如何增強輿論引導有效性和影響力之一》 [OL][2007.03.26].http://column.bokee.com/32656.html
⑩[英]雷蒙德·威廉斯:《關鍵詞》[M].倫敦:Fontana出版社,1983:90
⑾⑿《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總報告: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與現代化建設進程還不相適應》[OL].[2007-03-30].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PI-c/105117.htm
(作者:陳奕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系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