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時代,老齡化問題日漸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媒介對老年人的關注程度在增加,同時,媒介的分眾化傳播優勢明顯,專業化、對象化成為媒介發展的走向。但由于受經濟利益的影響,全國大多數省級、市級電臺都很少開辦針對老年聽眾的節目,針對老年聽眾的專業頻率則更少。而廣播媒介,特別適合老年聽眾,市場前景廣闊。本文通對老年廣播節目的播出調查,了解目前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期廣播媒介服務老年受眾,開發適合老年聽眾的品牌節目(頻率)。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 廣播節目 現狀分析 對策
一、老年廣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老年廣播的節目形態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各級電臺都開辦了一些適合老年聽眾收聽的節目。這些老年廣播節目多是在某個頻率中以專門欄目的形式出現,節目形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雜志型節目。這類節目在我國的老年廣播節目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老年廣播的主要節目形態。如安徽人民廣播電臺的《常青樹》創辦于2000年,節目宗旨是“關愛老年身心健康,服務老年聽眾”。設置的子欄目有:(1)輕松讀報;(2)健康養生堂;(3)燦爛夕陽;(4)繽紛世界;(5)不老歌;(6)戲迷天地;(7)常青茶館;(8)生活備忘。
存在問題:雜志性節目因為“小而全”而導致了“雜而散”,對于特定節目主題的探討有限,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因而滿足不了一部分老年聽眾的需要。
2、新聞類節目。調查表明,安徽迄今未開辦過針對老年聽眾的新聞類節目,其它省市也是如此。賽立信媒介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新聞信息類節目是老年聽眾收聽最多的節目類型。例如,開辦于1994年的杭州人民廣播電臺《阿通伯說新聞》,每天中午12:00—2:30首播,深受杭州市民的喜愛,2000年被評為杭州十佳欄目之一。
存在問題:目前鮮有廣播電臺專門為老年聽眾開辦新聞類節目。
3、文藝類節目。消遣娛樂是老年聽眾收聽廣播的主要目的之一。相對于追逐時尚的年輕受眾,老年聽眾喜歡的文藝節目主要是戲曲類、評書類、廣播劇和經典音樂類。如河南人民廣播電臺的《戲迷樂園》是主要針對老年人開辦的節目,聽眾群相對固定。
存在問題:內容老套,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4、熱線類節目。這類節目主要有:(1)健康咨詢;(2)生活服務;(3)情感傾訴。
存在問題:熱線類節目是最能體現廣播媒體服務意識的節目形式,可以直接服務于老年聽眾。但由于受經濟利益的影響,此類節目容易“變味”,淪為保健品、醫藥的廣告、推銷平臺,俗稱“坐臺”節目,最終造成聽眾的流失。
(二)老年廣播頻率的專業化及存在的問題。
廣播從“廣播”到“窄播”的發展,是世界廣播業發展的趨勢。在廣播頻率高度細分的美國,面向老年群體的廣播電臺有3000多家,其中,冠以“老歌臺”之名的頻率就達816家。2003年“廣播發展年”以后,我國各級廣播電臺都已向頻率專業化、節目對象化方向發展,但老年廣播頻率專業化發展緩慢。
2005年6月1日,我國第一家冠以 “老年”字樣的專業化頻率——江西人民廣播電臺“健康·老年”頻率開播。但專門針對老年聽眾的節目,每天只有4個小時,更多的則是面向綜合人群的健康知識節目,因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年專業化頻率。
2009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原《老年之友》欄目的基礎上,正式推出第十套節目“老年之聲”,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頻率開通,標志著我國老年廣播頻率專業化邁上了一個較高層次。
“老年之聲”的目標人群是5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節目以“貼心、實用、輕松”為宗旨,根據老年人收聽習慣進行欄目設置。
存在問題:我國老年廣播同美國等廣播業發達國家相比,頻率專業化水平低,省、市級幾乎未開辦過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老年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老年之聲”的覆蓋范圍僅限北京城區,北京以外的聽眾只有通過互聯網才能在線收聽或點播。
二、老年廣播發展分析
(一)老年受眾規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聽眾收聽狀況調查表明,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聽眾經常收聽廣播節目的占38.8%,老年節目的關注度高達 17.8%,屬于固定群體高收聽率節目。而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1.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比的12%。不斷增大的受眾群使得廣播,尤其是老年廣播的市場前景廣闊。
(二)老年受眾消費分析。很多廣播經營者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老年人收入低,購買力弱,創辦老年頻率和增加老年節目的經濟效益不好。事實上,作為日益龐大的社會群體,老年人的購買力總和是相當可觀的。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城市老人中42.8%擁有儲蓄存款。另外,老年人的退休金到2010年將達8383億元,2020年為28145億元,2030年為73219億元。老年人群潛藏巨大的消費能力,其中的商機不言而喻。
(三)老年廣播的節目內容和社會功能。從目前情況來看,老年節目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娛樂等方面,對老年群體生活的深層次內容挖掘欠缺。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如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立為老社會服務體系、增加為老服務設施、健全為老服務網絡、處理代際關系、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節目豐富的資源,也是老年廣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責任和功能體現。
(四)老年廣播的優勢。從老年受眾角度來講,廣播和其他媒介相比具有較大優勢。1、廣播收聽便捷。老年人早晚鍛煉、操持家務,隨時隨地都可收聽,廣播被形象地稱為“貼身”媒體。2、老年群體經歷過廣播的繁榮期,對廣播素有感情。3、老年受眾、老年節目暫未引起大多數媒介的關注,廣播面臨的競爭相對要小。4、老年人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加上“視覺退化”等生理原因,老年人會選擇“貼身”的廣播作為娛樂消遣工具。央視索福瑞曾對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廣播收聽率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所有廣播聽眾的比例分別是6.4%、7.2%和6.8%,明顯高出其他收聽人群。
三、老年廣播發展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當今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發展以老年受眾為主體的廣播事業,大有可為,主要是謀劃好發展思路。
(一)創新理念,力求個性化。
1、重視對象性,為老年人量身定制。
廣播工作者要將廣播媒介的特性與老年群體的偏好結合起來,根據他們的口味和需要進行節目的設計和編排。
在制作老年節目時,制作團隊要對這個群體進行科學的問卷調查和深入的個案訪談,了解老年人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精心策劃,為他們提供具有貼近性的節目,制作出真正的個性化廣播產品。
2、重視服務性,兼顧經濟效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個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愿望將整體提升,老年頻率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廣播電臺“賠本”的產品。在努力完成公共服務目標的同時,老年廣播可以開辟多種渠道盈利,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3、推進“積極老齡化”,進行業務創新。
現代社會老年群體的心理、能力、愿望都與以往不同,“積極老齡化”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種生活狀態。老年廣播應該在節目內容、樣式、風格、運作等方面進行改革,處理好“慢節拍”與快節奏的關系,堅持與時俱進,提高老年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創新節目形式,樹立品牌形象。
1、內容創新,力趨多元化。
老年廣播節目前普遍重視的內容是健康和養生。這與老年人的生理條件密切相關,也與廣告市場的需求相關。但實際上,老年人的需求多種多樣,健康保健只是其中之一。老年節目的開辦應緊緊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宗旨,根據這個群體的需求和習慣,積極提供全方位的媒介服務。
2、樣式和風格創新,增強感染力。
“主持人+嘉賓+熱線電話”是老年廣播目前的普遍樣式,有的仍是錄播,已顯僵化、呆板。老年廣播應該創新樣式和風格,加大節目的互動性、參與性,增強感染力。
老年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多以中老年人為主,追求和藹、平等的風格。也可適當選用年輕人,為節目注入生氣與活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仍以安徽人民廣播電臺的《常青樹》為例,從2009年7月1日改版直播開始,《常青樹》啟用年輕的呂茜來主持,讓老年聽眾感到是孫女輩伴其左右,稱贊道:“我們在自己的節目中聽到年輕的聲音,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青年時代,覺得變年輕了。”
3、加強策劃,整合營銷。
加強策劃是辦好老年節目的關鍵。廣播媒介若僅僅立足于直播間,其發展空間必然有限。因此,廣播應當通過電波外的社會活動來凝聚受眾,塑造品牌形象,拓展自身影響。如江西“健康·老年”頻率經常舉辦廣場納涼歌會、健康進社區活動和聽眾見面會等,使節目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加強內容產品的整合營銷。如日本的老年節目《廣播深夜便》由于大受歡迎,而創辦了同名雜志,目前的發行量是10.85萬冊。同時節目的CD、圖書、年歷畫等延伸產品也大受老年聽眾的歡迎。老年廣播節目(頻率)還可通過細致的CI設計來鞏固自己的社會影響力。
(三)科學安排老年節目時段,逐步實現頻率專業化。
老年廣播節目的播出時間,要盡可能照顧大多數老年人的收聽習慣。據賽立信媒介研究聽眾收聽習慣分析及其媒體接觸調查顯示,從老年聽眾收聽廣播的時間來看,早上7:00—7:59是黃金時段,48.1%的老年聽眾習慣在這個時段收聽廣播;中午的12:00—12:59、晚上的21:00—21:59是老年聽眾收聽的次黃金時段。因此要考慮在這些時段開播老年節目,并逐步向頻率專業化方向發展。
結語
通過對當前的老年廣播節目現狀進行分析,我們看到了存在的問題,也看到了成功的經驗,更發現了努力的方向。老年廣播在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也已顯露生機。辦好老年節目,打造“貼心”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無疑是一個雙贏的舉措。在老年受眾市場尚未全面開發之際,廣播應立足優勢率先打好競爭牌。廣播工作者也應當及時更新觀念,從老年聽眾出發,按照專業化的方向,發揮廣播媒介的獨特優勢,為老年群體服務,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老年廣播發展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①張彩著:《老齡化社會與老年廣播》,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②陳勃著:《老年人與傳媒——互動關系的現狀分析及前景預測》,江西出版集團
③彭紅平,《安撫滄桑,唱響“夕陽紅”——試談新時期老年廣播節目的定位和運營》,《聲屏世界》,2005年第3期
④夏云艷,《淺談老年節目的策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3月,第3期
⑤唐耀文,《辦好老年節目,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3月,第3期
⑥胡正榮、曹璐、雷躍捷:《廣播的創新與發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播音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