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心理類電視節目遍地開花的今天,電視心理科學劇《超越絕望》以專業化的視角,通俗性的語言為觀眾普及心理科學,向觀眾展示心理治療的真實過程,開創了心理類電視節目的新形態。本文通過對央視《超越絕望》的傳播理念、傳播內容以及傳播形式進行分析,發掘創新心理類電視節目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超越絕望》 心理類電視節目 創新
2010年初,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科探秘》欄目推出了以心理治療為題材的中國首部心理科學系列劇《超越絕望》。該系列劇以4個真實的故事:拔頭發的小女孩,酗酒失業的中年人,精神分裂的建筑設計師,手臂有47道傷疤的大四男生為案例,和劇中的心理治療師應力老師一起,再現這些來訪者的怪異行為,分析他們背后的心理隱患,重現心理治療師利用各種治療手段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過程。該劇將心理學知識與電視傳播中的各種元素巧妙結合,以專業化的視角,通俗化的語言為觀眾普及心理科學,向觀眾展示心理治療的真實過程,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獨特的科學內涵,開創了心理類電視節目的新形態。
一、中國心理類電視節目的發展現狀
隨著人們對心理問題關注程度的不斷提高,一些關注和解決人的心理問題的電視節目應運而生。我國最早以心理咨詢為內容的電視談話節目是2000年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哈爾濱電視臺共同推出的《心理時間》。《心理時間》每期50分鐘,由一位嘉賓談及一個令人困惑的心理問題,心理專家現場有針對性地做心理指導。節目涉及的話題包括人際交往、情緒障礙、家庭及婚姻、性方面的心理問題等等。此后,一些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中也開始部分地涉及到心理問題,如中國教育電視臺2002年推出的《情感方程式》,該節目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表達種種現代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問題,很受年輕人的歡迎。在2004年到2006年的這段時間,國內陸續推出了幾檔節目形態較為成熟的心理類電視訪談節目,如2004年上海電視臺推出的心理談話節目《心靈花園》,節目邀請富有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博士與主持人現場探討有關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話題從家庭、事業、婚戀到辦公室矛盾等,可謂無所不涉。2005年,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推出了一檔大型心理類日播欄目——《心理訪談》。該節目以其深切的人文關懷與理性的務實作風,獲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歡迎,成為央視12頻道的重點欄目之一。2006年,廣州電視臺也誕生了一檔電視心理訪談類節目《夜話》,該節目從家庭關系入手探討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開播之后也大受觀眾歡迎①。
進入2007年以來,心理類電視節目開始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部分節目由周播改為日播,新節目不斷推出,但是其節目形態除了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強化之外,并沒有太大的突破和創新,這也與心理類電視節目本身的局限有關。因為心理類電視節目要以科學、理性為基礎,以心理專家豐富的心理學背景為支撐,既需要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同時又需要向受眾真實地展示科學現象,傳遞科學知識,使其形成對自我與社會的正確認識。
二、創新傳播理念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工作變動、人口流動、競爭加劇等問題常常使人的身體和心理處于失衡狀態。因心理問題引起的自殺事件頻頻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21世紀的新趨勢。
目前,許多電視心理類訪談節目已經將心理咨詢的大體風貌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但是由于心理咨詢本身的隱私性以及時空上的限制,節目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再現心理咨詢的整個過程。一部分節目中的心理專家只是在節目中適時做出點評和分析,雖然可以帶給觀眾一定的思考和啟發,似乎給節目增添了專業化的色彩,但是也因此誤導了不少觀眾對心理咨詢和治療的認識。央視新推出的心理科學系列劇《超越絕望》對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心理專家推到了電視節目的核心位置,從創作到演出,再到點評均由心理專家來完成。《超越絕望》的劇本是中國青少年心理化教育中心實踐基地總督導應力教授結合多年積累的心理治療案例精心創作完成的。該劇劇本的創作是建立在對心理健康問題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之上的理論加工和藝術創作,其創作的過程包括:素材的搜集與整理、主題的確立、理論框架的設置、劇情和人物安排、劇本完成五個步驟。電視心理科學劇的創作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電視傳播給大眾,讓人們正確認識心理科學,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因此,劇本的創作必須源于生活。《超越絕望》就是針對目前多數人可能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如親子教育、人際關系障礙、人格障礙等進行劇本創作。通過素材的提煉和整合,在鏡頭前重現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場景,引導觀眾從生活中,從自身心理尋找答案。
三、創新傳播內容
在當今“內容為王”的時代,傳播內容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一檔好的電視節目,之所以能夠被受眾接受并喜愛,其內容的獨特性和精彩性是其關鍵所在。心理類電視節目是由心理專家介入,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試圖為大眾舒緩壓力并提供問題解決方案,揭示大眾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進而傳播心理學知識。目前,心理類電視節目涉及的內容多為解決個人心理問題的個案咨詢、針對某一類心理問題的專題咨詢,而關于揭秘心理治療過程以及剖析心理治療手段的內容還并不多見。《超越絕望》將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情感問題等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從新的視角通過電視來進行解讀,通過演員情景再現的方式,將心理治療的過程真實、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部心理科學劇還巧妙地揉進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讓觀眾通過短劇學會如何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并學會關心他人。例如醉酒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經常喝得爛醉的人在現實中也不乏少數,這其實也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超越絕望》將這種現象以一個中年男人為代表,利用主題統覺測驗、矛盾技術、ABC合理情緒療法等心理治療手段找出原因進行治療,不僅讓觀眾從這些創傷性事件中得到情緒的宣泄,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對心理治療的過程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從而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形成正確的認知,對大眾起到有效的宣傳和引導的作用。
四、創新傳播形式
電視傳播的形式,是指信息資源的配置和組織方式,例如畫面、聲音的組合,畫面的構成設置,節目的安排,這些包裝和組合信息的方式,目的就是要有系統和有效率地組織和配置信息,以創造電視信息傳播的最大效率。內容是王,形式是金②。即使內容相同,誰在對信息的組織配置的形式上創新,誰就能產生更大的吸引力。目前,心理類電視節目的傳播形式多以現場訪談為主,以主持人引導、提問,嘉賓敘述和心理學專家專門化的心理學測試和診斷建議為主線,輔以其他電視手段,不僅完成當事人、主持人、心理學專家三者的面對面、當場、即時的真實語言交流,而且通過電視這個大眾媒介使本屬于人際傳播范疇的心理話題公開化,為廣大受眾提供了公共心理咨詢的平臺③。
與以往的訪談類節目和專題類節目不同,《超越絕望》將電視劇元素與專題節目的采訪、解說相結合,把無法直接記錄的心理治療特殊的私密性,通過心理治療師應力的回憶,通過演員的表演全面展現給觀眾,而作為貫穿四集節目主人公的心理治療師應力,既在故事中本色出演,又在故事背后分析點評,這種全新的傳播形式便于觀眾了解、接受真實的心理治療過程。該劇共有四個案例,每一個案例都運用了多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心理治療師應力老師的講解,讓觀眾認識并了解這些心理治療方法。在每一集的最后,節目都會用文字的形式重點介紹一種心理療法,從而進一步加深觀眾對心理治療的理解。例如第一集《沉默羔羊》里,心理治療師利用沙盤療法發現一位常常拔頭發的16歲女孩的內心隱秘,然后通過“角色扮演”療法緩和女孩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最后又利用生活體驗療法重建其家庭關系。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每出現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心理專家都會對其進行解析,讓觀眾在借助故事中角色的真實刻畫獲得一種代償性的經驗滿足的同時,了解治療這些心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更進一步了解造成這些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在節目的結尾,電視又以文字的形式再次解讀了“沙盤療法”,即用非語言的象征方式,表達出來訪者的潛意識,達到心靈的發展、轉化。這一解讀不僅是對心理治療師解說的概括,更重要的是強化了觀眾對這一心理療法的印象。
五、結語
在心理類電視節目遍地開花的今天,電視心理科學劇《超越絕望》在傳播理念、傳播內容以及傳播形式上對心理類電視節目都有一定的創新,為心理類電視節目的創作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心理類電視節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實:真實的情感、真實的問題、真實的幫助以及真實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再好的編劇也比不上生活“創作”的劇本。因此,心理類節目的創新應以真實為基準,從現實中發掘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讓觀眾可以跟隨電視人物的內心體驗挖掘自身的體驗,以促進自我有創造性的思考。同時,隱私權的保護問題是心理類電視節目形式創新的關鍵,為吸引眼球而侵犯當事人隱私的節目形式是不可取的。心理專家的整體介入不僅可以保證節目內容更具專業性,而且為節目內容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央視《超越絕望》的播出正是體現了電視媒體以科學專業的理性姿態,勇敢地肩負起媒體對社會的一份責任,這無疑是值得贊賞的。正如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所說:“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惟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④。”■
參考文獻
①胡輝,《心理訪談類電視節目的發展狀況及其特點研究》[J],《中國電視》,2008,(1)
②黃匡宇:《理論電視新聞學》[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③李楠楠,《<心理訪談>欄目研究》,廈門大學,2008
④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新華出版社,1984
(作者:孔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張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