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從報道主題、標題、報道篇幅、報道來源等方面對《人民日報》就臺灣2009年由莫拉克臺風引發的水災的報道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人民日報》 臺灣8·8水災報道 內容分析
一、研究目的
本文試圖通過對《人民日報》對“臺灣8·8水災”的報道進行內容分析,探討《人民日報》涉臺突發性事件報道的特點。

二、研究方法
(一)媒體選擇
本研究選取了《人民日報》是因為《人民日報》現在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是我國最具權威性的黨委機關報,是我國的主流傳統媒體。
(二)時間段截取
2009年8月8日到2009年9月8日。
(三)分析單位
《人民日報》涉及“臺灣8·8水災”報道的新聞、圖片、評論等。主要的分析變量包括報道的數量、報道的來源、報道體裁等。

三、報道內容分析
(一)“臺灣8·8水災”的時間構架
時間架構(time frame)作為衡量議題流動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指議題從一個媒體傳散到另一媒體,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過程。
從整體來看,報紙媒體在此事件報道中顯示出較有規律的趨勢,大致經歷了由大量報道到數量減少直至最后平穩的過程。

根據“臺灣8·8水災”事件相關報道的議題數量,本次媒介議題的時間架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進入期;(2)高峰期;(3)波動期;(4)消弱期。
《人民日報》在此次議題的發展上可以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即進入期:2009年8月8日—2009年8月10日;高峰期:2009年8月11日—2009年8月22日;波動期:2009年8月23日—2009年9月2日;消弱期:2009年9月2日—2009年9月8日。
(二)《人民日報》議題的特點
從2009年8月8日,《人民日報》進入“臺灣8·8水災”的議題報道到2009年9月8日結束報道,一共有73篇相關新聞。下文將從報道主題、標題類型、標題用詞、報道體裁、報道篇幅、報道版面比例、報道來源、評論情況、呈現形式幾個維度來分析《人民日報》的議題特點。
1、報道主題

主題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其他五個類別。經濟主題包括水災經濟損失、基礎設施損失、破壞,例如水、電、氣、房屋、道路的損壞等。政治主題包括國家領導人、國家機關、官方新聞發布會、官方組織的救助活動等。文化主題包括地方電視臺組織的晚會、義演等。社會主題包括傷亡、失蹤、救災情況的報道等。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人民日報》的73篇相關報道中,政治議題數量最多,有34篇。其次是社會議題,有22篇。經濟和文化議題相對較少。其中政治議題主要涉及的是大陸官方的捐贈新聞報道。
2、標題類型
標題分為客觀、主觀及不確定三個類別。客觀標題指標題敘述事件本身,不帶有任何評論。主觀標題,指帶有評論色彩?!度嗣袢請蟆逢P于“臺灣8·8水災”報道的標題全部為客觀標題,不帶有任何評論及感情色彩。
3、標題用詞
分析上述標題類型可知,《人民日報》新聞報道均用客觀標題,不帶有感情色彩,所以標題用詞均為中性,不含有褒貶的特征。
4、報道體裁
報道體裁分為消息、通訊、新聞評論三個維度。
《人民日報》關于此次“臺灣8.8水災”的報道中,消息的數量最多,有43篇;其次是通訊,有29篇,評論只有1篇。由此看出,《人民日報》基本立場是客觀的進行新聞敘述,對于此事件基本不做評論。
5、報道篇幅
報道篇幅分為長篇(500字以上);中篇(300字至500字之間);短篇(100字至300字);100字以下的為超短篇。
如圖所示,《人民日報》的報道篇幅以短篇消息為主。雖然給臺灣及大陸閩浙地區民眾帶來損失的災害十分具有新聞價值,但《人民日報》的盡量避免渲染災害的悲劇色彩。
6、報道來源
報道來源分為自行采寫、轉載、綜合其他媒體三個類別。
《人民日報》“臺灣8·8水災”的相關報道中,有56篇來自 《人民日報》各地站點來電,16篇轉載自新華社報道,只有1篇是綜合了臺灣媒體的報道。
7、評論
《人民日報》“臺灣8·8水災”相關報道中,只有一篇為新聞評論。
8、呈現形式
“臺灣8·8水災”相關報道中,有65篇為純文字報道,不含圖片。只有8篇報道為文字加圖片形式。
(三)報道特點分析
《人民日報》“臺灣8·8水災”的相關報道呈現出以下特點。
1、突出正面報道題材
在《人民日報》的73篇報道中,正面報道有62篇,占整個報道的絕大多數(包括軍民抗災、各級政府支援、抗災典型人物、災后重建等);有關臺風造成嚴重損失的報道10篇;宣傳臺風氣候知識的報道1篇。
該報這種正面報道的題材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政策性的新聞,以消息為主,報道臺風來臨前后及災后重建、各級政府的應對政策和部署。如8月11日的《福建全面提升基層抗災應急處置能力》、《浙江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救災抗擊臺風》、8月12日的《毫不松懈抓好抗擊臺風搶險救災各項工作 奮力奪取防汛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等。這類報道通常在頭版或二版,篇幅都在500字以上,表明政府方面對抗災救災的指導。另一類是客觀報道,以消息和通訊為主,記述大陸及港澳各地對臺捐贈情況和各類慈善義演活動。如8月13日的《海協會理事單位向臺灣受災同胞首批捐款逾億元人民幣》、8月15日的《香港演藝界為臺灣災區募款》等等,此類報道占整個正面報道的87%。
2、強調新聞宏觀角度
在73篇報道中,除了1篇通訊《走進南臺灣重災區》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臺灣南部的受災情況,許多新聞大都選取宏觀的視角。在報道災情時用數字說話,不涉及災區具體受損的細節,如8月10日的《“莫拉克”致南臺灣50年最重水災》、8月12日的《“莫拉克”造成934.4萬人受災》,報道中沒有具體描述受災的具體情況,更沒有涉及當地的救災情況。
3、保持版面編排克制
《人民日報》為避免渲染災害的悲劇色彩,在版面編排上保持克制,73篇報道只有2篇出現在頭版并且沒有配圖。圖片只出現在第二版、第六版,且偏向于正面題材和宏觀角度?!?/p>
參考文獻
①廖聲武,《<人民日報>有關臺灣信息報道的分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2007(2):13
②王雄軍,《焦點事件與政策間斷——以<人民日報>的公共衛生政策議題變遷為例》[J],《社會科學》,2009(1)
(作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