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媒體在涉農報道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改進與提高涉農報道,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三農 新聞報道 涉農報道
今年元月,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河北省廊坊地區三河市實地考察農業農村發展情況。在考察中,胡主席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確保農村發展好勢頭不逆轉,體現了黨和政府繼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決心。
剛剛過去的2009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連續6年增產。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增長6%以上。但我們也應看到,雖然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形勢仍不容樂觀。中國社科院《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發布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5.7%,城鄉收入比卻為3.31∶1,“考慮到可比性因素,城鄉收入差距大約在4至6倍左右”。由此可見,當下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和城鄉之間的差距,改變城鄉二元化格局,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依靠行政力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媒體對“三農”的宣傳報道,但就目前來看,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從媒介發展水平來看,由于經濟實力的差距,農民的媒介擁有量相對城市來說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事業得到飛速發展,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及手機媒體人均擁有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全國共有報紙2000多種,電臺、電視臺600多家,網民人數更是突破3億,手機上網用戶也達到1.5億之多。
但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的直接服務于農民的報紙僅有四五十種,千名農民平均擁有不到l份報紙。在僅有的四五十份農村報紙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報紙發行量尚算可觀。農民了解相關政策主要是通過電視,信息豐富的互聯網在許多農村地區還是個新生事物,更限于農民自身的消費能力,難以普及。
二、從媒介資源的消費量來看,農村受眾與城市受眾有很大差距。
自從中央把“三農”問題列為工作重點,各媒體也相應制作了一些針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節目,但真正以農民為受眾定位的專業頻率或頻道卻屈指可數。除了節目數量上沒有保證外,節目形式單一,內容雷同,大都停留在農業新聞和科技服務的層面,真正反映農民心聲的報道少,另外,由于資金、設備和人員等方面投入不足,導致許多電視臺的農業類節目要么夭折,要么勉強維持播出,節目質量也難以保證。
三、從受眾的接受水平來看,部分農民缺乏一定的媒介素養,影響了他們對新聞的認知和理解。
大眾傳媒主要通過報刊、書籍等印刷媒介和電視、電影、廣播等電子媒介以及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反映社會的變化,并用語言、文字、圖像等符號傳遞給大眾。部分農民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限制了他們對新知識、新觀念的接受,同時,由于缺乏媒介素養,使他們很少有機會主動在媒體上露面,不懂得用媒介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如何加強涉農報道?筆者認為:
1、媒體對涉農報道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
媒體首先要認識到涉農報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情感上貼近農民,在報道上要進行策劃,以“三農”為立足點,辦出自己的特色。加大對農村新聞報道的比重,拓寬報道面,通過多種形式客觀、公正地反映農村的現狀和農民形象。還應主動收集反饋資料,及時調整節目內容和形式。
2、堅持“三貼近”,深入農村采訪。
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有著豐富的新聞資源。新聞從業人員應深入到農村基層,以平等的心態進行采訪。還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挖掘有關農村、農民和農業問題的新聞素材。“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節目在2002年9月份的30天內,就有6次涉農話題。在9月2日的節目中,揭露了江蘇省濱海縣八灘鎮非法征收土地稅,到交不起錢的人家拉糧食、抬電視機等物品的嚴重事件。電視機是農民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沒有了電視機,等于剝奪了農村受眾的傳通權,阻斷了他們同社會的聯系。新聞記者要像《焦點訪談》的編采人員那樣,為維護農村受眾的傳通權大聲疾呼。”①
3、加強農民自身的媒介素養。
在農村改革的進程中,大眾媒體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把新觀念、新思想傳播給農村受眾。如今,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極大提高了媒體在農村的覆蓋率。但覆蓋率不等于影響力,只有提高農村受眾的媒介素養,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接觸傳媒,農民才能主動利用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農民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媒介素養。可以先從娃娃抓起,在農村中小學教育中增加有關媒介使用方面的內容,開設計算機課程,學會使用互聯網查詢及發布信息,進而帶動其家長以及其他農村受眾。
4、加強對農民受眾心理、農村新聞市場和農村新聞業務的研究,從理論上指導涉農新聞報道的發展。
對涉農新聞報道的研究,必須深入農村進行實地調研,獲得第一手資料。“要重視對農村新聞市場、農民受眾心理和農村新聞業務的研究,把強化農村新聞宣傳與提高讀者量、收聽收視率結合起來,把開拓農村新聞市場與提高新聞宣傳的社會、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把挖掘農村新聞價值與發揮媒體的喉舌功能結合起來。”②切實做到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①陳崇山,《誰為農民說話?——農村受眾地位分析》,《收視中國》,2003年第4期,P18
②王碩,《農村傳播的邊緣化現狀與對策》,《新華日報》,2007年7月23日
(作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所2007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