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信息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性質、功能和作用成為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制度還不夠完善,各種有悖新聞發布規律的事情還常常發生。因此唯有健全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才能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有效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制度 權力運行 有效手段
“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最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確保權力正確行使的有效途徑。經過三年的貫徹實行,各種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體制和機制已經初步建立和發展,并經受住了各類突發性事件的考驗。實踐證明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化解危機,維持社會穩定,確保民族團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論及政府政務公開,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那么作為政府各類公開辦事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為什么能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呢?筆者認為,其一,新聞發言人制度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產物,它的出現本來就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體現。其二,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如在2008年“5·12”地震中,當天政府有關部門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傳遞政府的聲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此后的一個月中共召開了25次新聞發布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也幾乎每天就此事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通過新聞發布會,增強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聯系,加深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感情,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
由于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的時間不長,我們對它的認識和運用還不夠充分,有些時候不能按照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規律辦事,甚至做出與新聞發言人制度規律不相符的事。因此,要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機制,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①
一、新聞發言人制度是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
之所以說新聞發言人制度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是由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性質、功能和特點所決定的。
1、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性質決定其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
根據劉建明主編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新聞發言人是指:“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職位一般是該部門中層以上的負責人。新聞發言人的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的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立場,并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②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新聞發言人是政府信息的發布者,闡述政府的立場,發布有關重大事件的新聞。公開性和透明度是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與現代民主政治對權力運作的要求(即公共權力),以保證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實現。參政議政權的保證是以知情權的實現為前提的,只有在公開和透明的環境下公眾的知情權才不是一句空話,而制度上的保證才能使這種公開和透明的環境得以長久保持。因此,加快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設是從制度上為公眾的知情權提供保障的根本途徑。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政務公開信息透明、自覺接受監督的渠道,有利于利用新聞媒體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需要。③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形成政府與媒體互動的局面,也就是政府與輿論,政府與公眾的互動。此時政府處于與媒體的互動關系中,新聞發言人制度自身的性質發揮作用,勢必使政府對權力的行使處在媒體的監督下,保證了人民的知情權和人民賦予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決定其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力武器。
新聞發言人制度具有提供信息、溝通協調,解疑釋惑、保障人民知情權、社會環境監測、塑造調整形象等功能。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層面。
提供信息和溝通協調。解疑釋惑的功能是指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政府與媒體溝通的平臺,為民眾提供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協調問題,達成人民與政府的相互了解,為政府取得人民的支持贏得較好的輿論環境。例如在2009年4月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我國政府就做得非常好。當時正值墨西哥和美國流感疫情蔓延,各國相繼報告疫情。雖然我國政府已經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是國內民眾對此仍有所擔心。據此,4月30日,國新辦就我國加強人感染豬流感防控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向中外記者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加強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及時消除了民眾的恐慌,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功能。知情權是廣大人民群眾行使權利的前提。新聞發言人制度,會要求政府及時主動的發布信息,以此保障公民正常監督權的行使。
社會環境監測和塑造調整形象等功能。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政府新聞發言人對記者的提問作出回答,以此加強公眾對政府部門、社會集團、知名人士的監督。
3、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特點和特殊效果決定其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方式。
新聞發言人制度具有傳播的公開性,能在信息的傳播中有效的設置議程,以此引導輿論,有利于政府對社會的管理。
制定政策時考慮傳播效果是新聞執政的要求,對新聞發布效果的控制應在制定政策之前。政府通過有計劃的新聞發布來掌握媒體議程的設置。有學者總結了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現實意義,主要有四點:(一)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政府職能轉化的結果,可以解決政府工作專業化與社會公眾溝通之間的矛盾。(二)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媒介高度發展的產物,可以更有效地協調與媒體的關系,利用媒介的各種功能,推動政府工作的開展。(三)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能更加有效地處理危機事件,完善政府公共危機處理機制。(四)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能促進政府形象的建設,更大程度地發揮政府的政治影響力。④
所以,政府選擇以新聞發布會的方式公開信息時,新聞發言人責無旁貸地面對記者們的發問,要回答社會的質疑,此時政府必然會處于被監督的位置。在權力行使中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和違反規定的情況被批評時大多能正視問題,及時改正。通過新聞發言人制度,行政人員在面對新聞發布會上的記者時,會有無形的輿論壓力,使行政人員能自覺地按規則行使權力。此外,他們在面對正確的批評時也會形成及時改正的習慣。權力的合理運行保證了政府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利益的實現。
二、新聞發言人制度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路徑探索
新聞發言人制度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有效手段,如何實現新聞發言人制度,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機制的長期性和有效性呢?
1、加快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設。
我國從1983年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至今已二十多年,此間發展經歷了從單一的對外宣傳到對內、對外雙向宣傳。新聞發言人制度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聞發布會的質量和數量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加快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速度是解決當前矛盾的較好方式。
新聞發言人制度能有效地發揮監督機制的作用。此時,新聞媒體也成為新聞發言人制度整體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對新聞媒體參與新聞發布會的權利、采訪權、發布權等的保障也是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內容。
2、突破發展中的瓶頸急需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
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完善涉及的方面很多,制約其發展和各功能完全發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聞發言人制度本身的不足。新聞發布可能會有以下的副作用,有礙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的實現;導致信息壟斷,不利于消息報道的多樣化;造成有償新聞的泛濫,新聞發布會異化為紅包會;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新聞發言人制度難以保證實效。⑤這四個方面是新聞發言人制度體制內的缺陷,它們與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優勢一樣的存在于體制中,隨體制一起在起作用,可能會造成新聞產品質量的下降,不利于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媒體長期依靠新聞發布會提供的信息勢必形成記者對發布會提供的信息過分依賴,使媒體記者的主動性降低,成為“跑會族”,會危害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新聞發言人制度要從內部制度開始完善,國務院2008年5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保證政府信息公開的有力舉措,對政府權力的監督起到一定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也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促進我國政治民主的發展,為新聞發言人制度發揮積極作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有效減少其副作用,發揮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對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機制作用,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參考文獻
①胡錦濤,《在人民日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年6月21日,第四版
②劉建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第357-358頁
③靖鳴:《記者招待會的組織與傳播》,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第62頁
④李希光,孫靜惟:《發言人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第16頁
⑤靖鳴等:《記者招待會的組織與傳播》,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第20頁
(作者:賀明 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靖鳴 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院教授、院長)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