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
本文上篇主要回顧了榴彈彈射器的發展歷程,并介紹了QLT89式榴彈彈射器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在下篇中,我們將進一步展示89式榴彈彈射器的操作使用、戰術作用及其改進型號等——
發射準備及裝填、瞄準動作發射前準備
89式50mm榴彈彈射器在發射時有一定的后坐力,所以需要像迫擊炮一樣構筑座板坑。座板坑支撐面對準射向支撐面與地面水平面的夾角根據射程遠近而定,通常射擊距離越遠角度越小,射擊距離越近角度越大,但是一般都在45°~60°之間。座板坑規格為長40cm、寬23cm、深18cm。
座板坑構筑完畢后,射手右手握滑套將彈射器拿起,左手摘掉發射管口部的護蓋,將彈射器座板穩固地貼在工事支撐面上,左手虎口向上握住護筒下端,左腳踩在背帶上與射程相應的鉚釘上,右手拇指和食指下拉表尺卡筍,向上豎立表尺,爾后調整左手、左腳,使背帶繃緊,并使彈射器與背帶構成三角形,指向目標。
裝填榴彈
射手保持以上姿勢,右手向上推滑套,使活機體掛鉤鎖住擊針頂桿掛體上的環形槽。右手向下拉滑套約10mm處,拇指按壓保險銷使之鎖定,爾后將榴彈裝入發射管口部。將榴彈旋轉到適當的角度,使榴彈尾管中的凹槽對準彈射桿上的3條突棱,榴彈便下滑到位。
瞄準擊發
89式50mm榴彈彈射器采用的是瞄具配合榴彈彈尖瞄準、背帶賦予射角的概略式瞄準方式。當榴彈裝填好之后,通過折疊表尺上相應的缺口式照門或者覘孔式照門與榴彈彈尖配合瞄準目標。瞄準完成之后,右手向下拉滑套,即可實現擊發。由于背帶和表尺上只有200m、400m、600m和800m這四個射程的標記,而在實戰中目標不可能總是正好在這四個距離上,因此就需要射手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地形等因素,靈活掌握射角的裝定。
保養要求
89式50mm榴彈彈射器可在多種惡劣環境下使用,因其在發射時不承受高壓、高溫氣體的作用,其內部機構均為簡單的機械運動,所以發射后彈射器內幾乎沒有發射藥殘渣污垢堆積。盡管在可靠性方面具備先天的優勢,但為了延長武器使用壽命,也應注意維護保養。例如,沙塵是武器故障的主要原因,在風沙較多的情況下要防止沙塵進入彈射器的彈射桿、滑套和支承管以及彈丸尾管內,武器在分解擦拭時要做到支承管和滑套的內外表面上不得有灰塵附著,同時因為兩部件為高強度鋁合金制成,在擦拭中不必上油防銹,以免粘住大量灰塵;活機體組件、擊針組件和彈射桿為鋼制品,在擦拭干凈后要涂上薄薄的一層防護槍油,涂油要做到薄而均勻,不可多涂;瞄具、座板等鋼制部件要及時擦去水跡和污垢,并涂油保護,在分解結合時要特別注意保護滑套兩端的塑料防塵套;如果彈藥裝入彈射器內困難,應該檢查彈射桿和彈藥尾管內是否有異物及沙塵,在高寒地區使用時防護油脂凍結也能造成武器失靈,因此要向活動部分注入少量的汽油(或煤油、酒精),以防止防護油凍結。
戰術效能評價及改進發展
戰術效能
89式50mm榴彈彈射器在殺傷半徑上大于目前大多數國家使用的低速榴彈(密集殺傷半徑5~7m左右),但是由于必須駐地發射,因此在使用上明顯不如槍掛榴彈發射器方便,加之全彈質量較大,我軍戰士一般僅攜帶5發彈,相對于槍掛榴彈發射器來說火力持續性大打折扣。不過在防御作戰中,由于其射擊癥候小,隱蔽性強,一具部署良好的89式50mm榴彈彈射器再配上足夠彈藥,將會給進攻方造成極大的殺傷。
改進發展
在現代戰爭中,城市作戰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我軍的作戰訓練科目也不再局限于過去單一的野戰訓練,開始涉及城市作戰。城市與野外的作戰環境顯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最主要的一點是在城市中硬化地表占絕大多數,89式50mm榴彈彈射器無法在這樣的地表上構筑座板坑。另外,89式50mm榴彈彈射器采用的是瞄具配合榴彈彈尖瞄準、背帶賦予射角的概略式瞄準方式,瞄準操作不便,且精度較差,要達到較高的射擊命中率必需經過大量的訓練和細心的揣摩,顯然不符合現代戰爭的高效化特征。
針對上述問題,相關研制單位將89式50mm榴彈彈射器進行了改進,改進后型號稱為89A式50mm榴彈彈射器。其主要改進之一是取消了折疊表尺,在護筒的外壁上加刻了射表,在護筒右側增加了射角裝定器,射手可以在測距之后根據射表裝定射角,方便了瞄準,提高了射擊精確度;另外,針對89式榴彈彈射器在硬化地表難以架設的問題,89A式50mm榴彈彈射器采用圓形座板取代了原有的瓦片形座板,并且在射表中列出了硬、軟和一般三種地表硬度條件下的不同射程所對應的射角,極大地簡化了瞄準難度。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