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檔翡翠極具收藏價值
自去年12月以來,高端翡翠漲勢兇猛。一個玻璃種佛掛件,去年12月才賣3萬,今年4月就漲了1.5萬,賣4.5萬元,短短幾個月就漲了50%。
由于中高端翡翠原材料稀少,部分原料已斷坑等原因,大量翡翠買家藏家爭先購買,使得今年中高端翡翠走勢有如當(dāng)年普洱茶,價格從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份一路“狂飆”。一冰種佛掛件去年5月賣價5000元,今年4月已賣到1萬元,漲幅高達50%。
資深翡翠藏家認為,目前翡翠走勢處于一個“亞健康”狀態(tài)。大量投資者的瘋狂購買,使得翡翠市場上出現(xiàn)了反向傳導(dǎo)效應(yīng),翡翠價格隨著不斷飆升。“仿佛是一個無底洞,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底”。有藏家透露,“手中的好貨幾乎沒有了,都被買家淘走了。”
翡翠收藏專家表示,高檔翡翠作為一種奢侈品,極具收藏價值,后市升值空間也很大。但過度追捧,一些投機者炒家趁機哄抬價格會使得市場走勢難以平穩(wěn),投資者購買時需理性。
畢加索名畫賣價超過1億美元
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近日在紐約宣布,畢加索1932年的一幅作品賣價突破1億零640萬美元,創(chuàng)下藝術(shù)品拍賣紀錄。
名為“裸體、綠葉和半身像”(Nude、Green Leaves and Bust)的這幅油畫,原估價可達7000萬至9000萬美元,但現(xiàn)已超過了這一數(shù)字,打破今年2月杰克梅第(Giacometti)的雕塑“行走的人I”(Walking Man I)在倫敦創(chuàng)下的1億零430萬美元的紀錄。
畢加索的另一幅作品“含著煙斗的加爾松”(Garcon a la Pipe),曾于2004年創(chuàng)下1億零40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
這幅大型性感的油畫,被認為是畢卡索事業(yè)頂峰時期的佳作,自1961年以來只公開展出過一次。
這件作品是去年剛?cè)ナ赖穆迳即壌壬萍也剂_迪的收藏品之極品,現(xiàn)被一個不明身份的人收購。
這次拍賣標(biāo)志著紐約藝術(shù)品拍賣季的開始,也表明藝術(shù)品交易市場日趨旺熱。
在這次印象派、現(xiàn)代派和當(dāng)代派作品的大型春季拍賣開始前,一些藝術(shù)品商人表示,金融危機已經(jīng)過去了。
一些密切關(guān)注星期二拍賣的藝術(shù)品專家認為,藝術(shù)品市場確實正在逐步復(fù)蘇。隨著華爾街擺脫自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這次拍賣將有一系列供愿出高價的收藏者收購的作品。
布羅迪的收藏品中,還包括杰克梅第和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
成都石博會奇石售價8.6億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奇石博覽會不久錢在溫江天府花城開幕,其中不乏萬元、千萬,更有一枚巨石堪稱售價8.5億。這塊奇石的收藏者表示,奇石的交易往往存在一高一低兩個價格。
在天宇奇石館對面的人華奇石館,一枚其實應(yīng)當(dāng)用“座”來量化的“金沙彩”巨石以它的價格徹底擊垮了人們的想像力———8.5億。這枚直徑近2米、形狀奇特的“金沙彩”全然未經(jīng)雕飾。它色彩斑斕,有如一副天然的抽象油畫。其上,有兩條黃綠色的彩帶,形似長江黃河。一旁,更有或紅或藍的色彩點綴,在燈光的照耀下發(fā)出燦爛的光芒。
據(jù)人華奇石館館長、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副會長肖傳星介紹,一般金沙彩玉石含有5種顏色,而這枚“金沙彩”具有20多種顏色,屬于極品。根據(jù)鑒定,它的收藏價值在8.5億元人民幣左右。
兩版80枚猴票現(xiàn)值65萬
當(dāng)年每版僅6.4元目前估價超過65萬。
在即將舉辦的中國嘉德2010春拍郵品錢幣專場中,兩版1980年庚申年猴郵票八十枚全張將亮相,當(dāng)年每版僅價值6.4元的整版猴票,目前每版的估價在65萬至75萬元。
1980年庚申猴郵票,俗稱猴票,深受集郵愛好者歡迎,是目前市場上升值潛力最高的郵票品種,四方聯(lián)和整版郵票的價格更高,且一票難求。原因首先是此郵票為新中國第一套生肖郵票的第一枚,印量也是十二生肖郵票中最少的,僅500萬枚,且當(dāng)時被大量使用,因而真正存世量很少;其二,該郵票由著名畫家、設(shè)計家和雕刻家聯(lián)手,圖案原畫出自黃永玉先生,由邵柏林設(shè)計、姜偉杰雕刻,集三位大家之成,其藝術(shù)高度后人難以超越;其三,生肖題材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群眾收藏基礎(chǔ)。
此外,在此次春拍的郵品錢幣專場中,一枚堪稱存世孤品的古錢——戰(zhàn)國趙鑄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也將現(xiàn)身。專家介紹,戰(zhàn)國時期趙鑄幣三孔布因其首部與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故名之為“三孔布”,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xiàn)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這枚古錢的估價超過百萬元。
古瓷的歷史及價值
憑借其極高的文化意蘊及歷史價值,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瓷早已成為了收藏領(lǐng)域的寵兒。盡管古瓷日少,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贗品應(yīng)運而生,但眾多愛好者對于古瓷器的收藏?zé)崆榻z毫沒有減退。
回顧瓷器發(fā)展史,制瓷業(yè)于宋代開始進入繁盛時期,瓷器新品涌現(xiàn),紋飾繁復(fù),釉色多彩。黑瓷在宋代便已普遍發(fā)展,在眾多窯系中,又數(shù)吉州窯燒制的黑釉最為著名,而“樹葉貼花紋”又是該窯的特有品種。更特別的是,黑瓷碗里貼有一片樹葉,據(jù)說是把處理過的葉子貼在碗上后再施釉燒制。葉子的脈絡(luò)清晰可見,與黑釉相互映襯,更顯其清素淡雅。宋人崇尚“茶道”,三五相約斗茶時,便把各自的茶倒在黑釉瓷碗里。“茶色貴白”,清茶瓷碗黑白分明,便能更輕易地決出湯色的好壞。
元代瓷器在保持宋代釉面溫潤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瓷面繪畫藝術(shù),大大增加了瓷器的觀賞價值。而青花瓷,也正是在元代開始日趨成熟。“這件元青花折枝花卉梅瓶稱得上是當(dāng)時的上乘之作。”順著羅瑞明的指引,筆者的視線轉(zhuǎn)移到了面前的一個淡雅古樸的青花瓷瓶。瓶上青花深藍蒼翠,明艷渾厚,胎骨堅實厚重,釉面緊貼胎骨而青亮。細看,青花上帶有明顯的黑色斑點,用手撫摸瓶身,感覺凹凸不平,這是燒制時留下的瑕疵,難道不影響瓷器的價值?元時的青料有進口、國產(chǎn)之分。國產(chǎn)青料呈色較淡,不吃進胎骨;而從波斯等地進口的鈷料“蘇麻離青”貴如黃金,呈色濃重青翠。這種進口青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所以燒制后青花上有較重的錫光斑點,鈷料吃入胎骨而有流動感,瓶身也因此凹凸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