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朋友,兒時有兒時的朋友,上學有同窗的朋友,同鄉有老鄉朋友,官場也有官場上的朋友。自古以來朋友有各種各樣的,最微妙,也最神秘莫測的,當數官場上的朋友。官場中,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官員,彼此同在一地,或者同在一個系統、一個單位任職,看上去同在為官也都是朋友,有的甚至打得很火熱,分出圈子里圈子外,親親疏疏、卿卿我我,其中的奧妙就在于誰是真正的朋友。
在職在位時,到處有朋友。走在路上,一路朋友;回到家里,門庭若市,來來往往的全是朋友。當時,曾經有人問過我:“你的朋友真不少,真正的朋友知多少?”我說:“現在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有人又問:“那么什么時候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朋友是多少?”我說:“看來,要等我退休以后,才能知道。”
光陰荏苒,滄海桑田。轉眼之間,退休已經十多年,在退休的日子里,有機會也有時間,撥開往事煙云,打開“朋友”的話題。像過電影似的回望幾十年中相遇相處的“朋友”,并且進行回憶和盤點,想把“知多少”弄個明白。各種各樣的朋友,一個人一個神態,一個人一種心態,我終于看清楚、弄明白了人的一生,朋友不可少,但是,真正的朋友不多得。在現實生活里,“退休”往往是一面“照‘友’鏡”,可以照見昔日的朋友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朋友。“退休”同時又是檢測世相的一個“溫度計”,可以衡量出朋友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常言說得好:“不如意事常八九,知心朋友無二三。”官員一旦退休以后,朋友已經不再是數不清,而是“了如指”,不過,此時的“了如指”朋友,是很可貴的,引以自慰的,這樣的朋友,是世間真情的象征,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凝聚。退休以后,別小看朋友數量上的“了如指”,這是經過“大浪淘沙”淘出的金子般友誼,標志著唯有真正的朋友,友誼才是長青的、恒溫的;唯有真正的朋友,才能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因為,真正的朋友沒有勢利之心,不帶功利色彩。對比昔日曾經有過的門庭若市,其中的許多人充其量只不過是帶著自己個人的目的來“交友”的一些匆匆過客和勢利小人。這些人,很善于跑門庭若市的“門子”,很善于帶著“喇叭”跑“門”,帶著拍馬屁的拍功“拍”上門,一直吹到、拍到、跑到你退休為止,而后再去另攀“高門”,轉“拍”他人。這些人,從來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朋友,而是借交友之機、朋友之名,來撈取一己私利,達到個人目的。
就我而言,幾十年的人生路,幾十載的朋友情,退休以后,通過盤點,我的朋友雖然不是成百上千,也不是晨星般的三三兩兩,我的真正朋友不是二三,而是八九。仔細回憶,我的真正朋友有四種:第一種是“童真朋友”,那是兒時,充滿天真和童趣,一同玩耍,一同背著書包上學。這種天真而又純真的友誼,一直保持到如今的古稀之年,從小小朋友到古稀老友,還是那么的原真,那么的純正,既沒有世俗的埃塵,也沒有功利的色彩,從小頑童一直相處到如今的老頑童。第二種是“布衣朋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在農村工作時,結識的一位農民朋友。當時,他也是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農村青年,從相識到相知,結下的友誼,親如兄弟,每在一起交談,話家常,也論人生,從來沒有巧語和花言,也沒有什么功名利祿之言,直到今天,還是那么的親如手足。第三種是“雨中朋友”。這是我在工作中結交的非常難得的真正朋友,完全遠離了官場上的所謂“潛規則”,而是從人世風雨、官場風雨中一路走過來的摯友,彼此間相互攙扶,又風雨同舟,這種朋友有著同志加兄弟般的誠摯的友情。第四種是“如水朋友”。正是古人所云的“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樣的朋友,看起來很“淡”,其實很“濃”,是具有真情實感的真正朋友。這種朋友,是我在以文會友中結交起來的,學識上的交流,精神上的溝通,積淀起深厚的友誼基礎,什么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都一律靠邊。不是說“真水無香”嗎,這樣的朋友就是“無香”的“真水”。
退休以后,終于使我弄明白了,在退休之前多少年搞不清的“朋友知多少”這道人生中的“數學難題”。同時還使我從“朋友”這個人世話題中,悟出了些許的哲理,于是我對“朋友”這個詞,對“朋友”這兩個字的含義,不但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更有了深切的感悟。現在如果再有人問我:“你的朋友知多少?”我就會胸有成竹地爽朗而不含糊地告訴你:“知道了,知道了。不僅知道了有多少,而且還明白了‘朋友’在人際關系中、在社會生活里許許多多的奧妙!”
退休以后,對于許多退休官員來說,一如既往的真正朋友,也許屈指可數、寥若晨星,但確實是經過退休的“大浪”淘出來的“金子”。在這種朋友的身上,沒有什么世態炎涼,而是始終保持了友誼的“恒溫”;沒有什么功利的紛爭,而是始終深藏著那份友誼的“純正”。
對于朋友這個永恒的話題,這個人人都會遇到的課題,這個人際關系、人際交往中的社會現象,古人有的用“知心朋友無二三”來總結;有的發出“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感嘆;有的以“朋多友少”來形容,“朋友”是個道不完的話題。人的一生不能沒有朋友,既要重交友,也要慎交友。一個人的朋友,并不在于數量上的多和少,全在于一個“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