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人參”為浙江地方性用藥,來源于獼猴桃科植物如對萼獼猴桃(鑷合獼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或大籽獼猴桃(Actinidia macrosperma C.F. Iiang)等的根 [1]。據《中華本草》記載,獼猴桃根主要含熊果酸、齊墩果酸、琥珀酸、胡蘿卜素 [2]及精氨酸、賴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等,并富含 Fe、Cu、Mn、Se 等元素 [3]。獼猴桃的根、莖、葉均可作藥用。中醫認為獼猴桃根性寒、味苦、微澀,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祛風利濕等功效 [4]。獼猴桃始用于 20 世紀 60 年代。當時,浙江富陽三山鎮有位草藥醫吳氏,他發現此植物的新鮮莖葉能引起貓的特異性嗜食,用于骨髓炎治療獲得滿意效果,后又用于治療腫瘤,發現在抑制腫瘤生長、延緩病人生命、改善癥狀等方面有一定效果,引起該省內外中醫藥界的關注[5]。目前市售商品中,有獼猴桃科多種植物作“貓人參”使用,學名、應用混亂,藥理研究不清。為合理開發、利用這屬植物,現整理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