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枝花
我喜歡建設(shè)。最先是一碗米
被我煮成了飯
它們沒有雜念,互相擠著,正在膨脹
還沒有熟透的果子
原來是一枝花
昆蟲四處亂爬,猴子的爪子伸向火
很快又縮了回來
相信我,這就是你
齜牙咧嘴的臉孔
那雙毛茸茸的手,曾經(jīng)捧起過宿命的流水
也安撫了人間的嬰兒
羊有齒
一條石頭壘成的路,連接到
山頂?shù)乃聫R
兩旁的蕨類植物
橫向生長,越茂盛越悲哀
遲早成為動物的食糧
父性的階梯,母性的草
渾濁的肉體,劣質(zhì)的肥料
一頭羊有一個鋸齒狀的人生
它的聲音干干凈凈
又白又脆弱
像天邊的云朵,終究變得粘稠
把它切碎、攪拌、攤開
這是我們的餡餅,也是它們的苦果
音叉
我到陽臺上去看雨
雨滴落下來
是有頻率的
落在遠(yuǎn)山舒緩,落在水池急促
周圍沒有芭蕉葉
雨打不了芭蕉,就成不了旋律
面前的欄桿上
掛著一個蜘蛛網(wǎng)
主人不在家,它去哪兒了
我朝蛛絲噴了一口煙
水珠彈了兩彈,抖落了下來
沒有發(fā)出大珠小珠相撞的聲音
盧輝闡釋:讀詩,有時就像庖丁解牛,既要找得準(zhǔn),又要下得了手。很多人說彌賽亞的詩不好讀,但很美,其實正是很多詩友沒有“把脈”(詩脈)的習(xí)慣。彌賽亞是個很“入內(nèi)”的詩人,他善于從幽微之處打開詩的“豁口”,他的詩有很多雜念(正是很多人很難進(jìn)入的原因)但都會被他放在一處處“理清”了的物證中得到大家的“靜觀”和“理喻”。像《第一枝花》中:“還沒有熟透的果子/原來是一枝花”就是“詩脈”,《羊有齒》中:一個個“鋸齒狀的人生”便是核,還有《音叉》中:“雨滴”與落處不同的“頻率”所構(gòu)成的“音叉”就是起伏跌宕的音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