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詩刊梁平:作為新中國創刊最早的詩歌刊物的主編,梁平把握住了當下中國詩歌的整體脈絡,使得刊物權威、深厚、穩重,而且充滿新意,他持守著“以詩人的角度進入詩歌現場,以讀者的角度配制詩歌套餐”,在有著“深厚詩歌情緣”的成都,在日益小情小調的當下社會,梁平秉承著一個詩歌編輯家的風范,復活了中國詩歌大氣的傳統。
《文學港》榮榮:作為有著多年創作經驗的優秀女詩人,榮榮曾獲得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多種詩歌獎項。而對于有著十多年刊物編輯經驗的榮榮來說,其編選詩歌的眼光,又令人敬佩。榮榮曾感言,做編輯是“工作與詩歌的距離的貼近”。她對于刊物的品質定位,越來越讓《文學港》成為了詩人們的精神家園。
《詩刊》藍野:作為一位優秀的詩人,藍野除了潛心寫詩之外,也在用大量的精力讀詩編詩,并且在做編輯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詩歌美學理念:幽默、趣味、個性、生動,有“新鮮感”,有“超越性”,在選稿時講求詩人創作的性情與氣場,重申詩人對漢語言的信仰,盡力展示當下中國詩歌最新的創作成果。
《詩歌現場》朵漁:這些年的民間詩歌報刊多而雜,但優秀、突出的很少,至今才出了六期的《詩歌現場》就屬于為數不多的精英型民刊。朵漁作為主編,有著他個人鮮明的立場:獨立性、思想性、歷史感,反對平庸,講究詩歌的感覺與力量。這是朵漁恪守的標準,也是他編選詩文的思路。主編每一期《詩歌現場》,朵漁都在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作家》雜志宗仁發:宗仁發不僅編輯著一本優秀的綜合性文學雜志《作家》,在關注小說、散文之外,他對詩歌一直情有獨鐘,寫詩歌評論,編詩歌年選。多年來,他堅持編發有實驗色彩和探索傾向的先鋒詩歌,一直關注著當下的詩歌現場,打破諸多禁忌,尋找活躍的詩歌力量,并及時地將這些新生力量向讀者呈現。在諸多優秀編輯中,宗仁發具有著典型的示范意義。
《鳳凰》張非、東籬:在日益功利化與物質化的消費主義時代,人們大都去追逐時尚,享受生活,而在并沒有更深厚的詩歌傳統的冀東唐山,張非和東籬出資出力編輯著一份民刊《鳳凰》,不僅立足于河北,更具有全國視野,同時聚攏了唐山青年詩群。這份民刊至今出了四期,一期比一期質量要好,這是張非與東籬作為詩人所留下的一份孤獨堅守,一種胸襟和氣度。
大型詩叢《詩》道輝:道輝傾力主辦大型詩叢《詩》,有出于興趣考慮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一種理想,為當下詩歌留下見證的責任。每出版一期《詩》,都顯出道輝大手筆的氣象,從中可見一個詩人的開闊與包容之心,以及對詩歌藝術的執著和熱情。尤其是對于這喧囂而浮躁的時代來說,他以民刊的方式,給予我們一種關于詩歌的震憾與期待。
《常青藤》詩刊姚園:作為一家在美國正式出版的詩歌刊物《常青藤》,集詩歌論壇、網刊等多種媒介于一體,集中展示國內外華語詩歌的整體面貌。而刊物主編、旅美女詩人姚園,一邊寫詩,一邊奔忙于各國,還總不忘以虔誠的情懷來參與漢語詩歌的建設,尤其是重詩歌文本而不重人名聲望的取稿尺度,的確值得當下國內的詩歌刊物借鑒。
《中國詩歌年選》王光明:近些年,有幾家出版社都會在年初出版詩歌年選,以總結本年度的詩歌成就。而在這些年選中,“花城版”的詩歌年選,總是顯得獨樹一幟。其編選者王光明,不僅是一位詩歌評論家和研究者,也是一直活躍在詩歌現場的“獵頭”,他善于發現當年度發表在各種刊物上的力作,竭力去抵達當下中國先鋒詩歌的高度。
《界限》網站李元勝、西葉:曾供職于重慶一家平面媒體的李元勝,在做一個新聞人的同時,對詩歌有著近乎偏執的喜好,這造就了他詩意化的人生。然而,李元勝和西葉兩位詩人,在這樣一個媒體時代,同樣能利用對于這個電子時代的敏感,將《界限》詩歌網站做得富于先鋒性與時代感,使得重慶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青年詩人。并以自己的實踐豐富了網絡詩歌多層面的話語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