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欣賞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牙為宰,鮑叔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1}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執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公曰:“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鮑叔曰:“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公曰:“然則為之奈何?”鮑叔曰:“君使人請之魯。”公曰:“施伯,魯之謀臣也。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鮑叔曰:“君詔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愿請之以戮群臣。’魯君必諾。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將致魯之政。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于齊,必殺之。”公曰:“然則夷吾受乎?”鮑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無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猶如是乎?”對曰:“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不然,無及也。”
公乃使鮑叔行成。曰:“公子糾,親也,請君討之。”魯人為殺公子糾。又曰:“管仲,讎〔同“仇”〕也,請受而甘心焉。”魯君許諾。施伯謂魯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將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今齊求而得之,則必長為魯國憂。君何不殺而授之其尸?”魯君曰:“諾。”將殺管仲。鮑叔進曰:“殺之齊,是戮齊也;殺之魯,是戮魯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國,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與寡君之賊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xiá,木籠〕以予齊。
(節選自《管子·小匡》)
〔注〕{1}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糾。齊國內亂,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隨公子糾奔魯。
實戰演習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 君若宥而反之宥:寬恕。
C. 寡君有不令之臣令:美好,此處可理解為“忠誠”。
D. 則魯能弱齊矣弱:使動用法,可活譯為“削弱”。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今乃用之,可乎/而后乃今培風
B. 其為君亦猶是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C. 彼知其將反于齊/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D. 君何不殺而授之其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3. 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鮑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眾,勸說齊桓公予以任用,并設巧計使管仲回到齊國。
B. 魯國的施伯識破了齊國的計謀,勸魯侯殺掉管仲,以絕后患,說明施伯很有遠見。
C. 鮑叔牙認為,如果齊桓公不及時迎回管仲,管仲必將為魯國所重用,會削弱齊國的力量。
D.“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等,體現管仲確為治國之能臣。
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將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
5. 這段文言文選段,重點塑造了三個人物:鮑叔牙、齊桓公、管仲。請問:
(1)作者在塑造鮑叔牙、齊桓公這兩人與管仲時,所用手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這段情節分別表現了鮑叔牙與齊桓公怎樣的品德?
參考答案
1. A(A項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據語境加以推斷,“增加”的含義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而在語境中沒有原來的標準,所以可以推測“加”的其他動詞的含義,可以解釋為:施加。)
2. D(A項中“乃”的含義分別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樣是作副詞,但是可以透過語境推測出不同的含義;B項中的“其”,第一個“其”用作句首,做主語,應為代詞,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詞,表示物主,他的;C項中的“于”均做介詞,前者表示動作的方向,可解釋為“到”,后一個可解釋為“在”;D項中的“而”均做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解釋為“然后”“接著”“再”等義。)
3. C(C項中的信息“管仲必將為魯國所重用,會削弱齊國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意思是說“如果管仲接受魯國的任用,就會使齊國的力量削弱”,是假設的情況,而不是“必將”被魯國任用。)
4.(1)如果一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么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們將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3)在這種情況下魯國國君就沒有殺(管仲),于是(把他)活著捆綁起來用木籠裝著交給齊國。
5.(1)塑造鮑叔牙與齊桓公運用的是直接描寫,而塑造管仲運用的是間接描寫。(2)鮑叔牙知人能讓、舉賢薦能的品德。齊桓公重視人才、胸懷寬廣、善于納諫。
原文解讀
齊桓公從莒回到齊國以后,任命鮑叔牙當宰相。鮑叔辭謝說:“我是您的庸臣。國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餓受凍,就算恩賜了。如果一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于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將欲治理兒子,就不可不用他們的父母。”桓公說:“管夷吾親自射我,射中了帶鉤,幾乎使我喪命,現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嗎?”鮑叔說:“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君主這樣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讓他回國,他將同樣為您效力。”桓公說:“那么應該怎么辦呢?”鮑叔說:“您可派人到魯國去要回他。”桓公說:“施伯是魯國的謀臣。他知道我們將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把管仲)交給我們。”鮑叔說:“您教使者這樣說:‘我君有一個不忠之臣在貴國,需要引渡回來在群臣面前處死。’魯國的國君必然應允。不過,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設法讓他在魯國執政。夷吾如果接受,魯國就能削弱齊國。夷吾不接受,他估計管仲將要回齊,一定要殺死他。”桓公說:“那么你估計管夷吾會接受么?”鮑叔說:“不會,夷吾事君,是沒有二心的。”桓公說:“他對我也能這樣么?”回答說:“不是為了您,而是為了先君和國家的緣故。您若想安定國家,就趕快去要回他,否則,就來不及了。”
桓公派遣鮑叔去魯國議和,對魯國說:“公子糾,是親人,請你們替我國殺掉。”魯國便替齊國殺了公子糾。又說:“管仲是我們的仇人,請交我國自己處理才甘心。”魯君答應了。施伯對魯侯說:“不要交回。齊國不是要殺他,而是要用他為政。管仲是天下的賢人,是大材。楚國用他則楚國得志于天下,晉國用他則晉國得志于天下,狄國用他則狄國得志于天下。現在齊國要是得到他,將來必為魯國之患,您何不把他殺掉而還之以尸體呢?”魯君說:“好。”將要殺管仲,鮑叔進言說:“在齊國殺,是殺齊國的犯人;在魯國殺,是殺魯國的犯人。我們國君要得到活的,把他處死在齊國,是為教育群臣而行殺;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們國君的叛賊站在一起了。這不是我們國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從命。”在這種情況下魯國國君就沒有殺(管仲),于是(把他)活著捆綁起來用木籠裝著交給齊國。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