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描述了陶瓷樂器的起源與歷史發展背景,闡述了陶瓷樂器的音色特點及其發展現狀。
關鍵詞:陶瓷;陶瓷樂器;現狀;發展
1引 言
景德鎮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之鄉,它凝聚和沉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把沉厚豐富的傳統技藝與現代寓美意識提煉升華,將中西文化藝術精髓融為一體,以強烈的現代陶瓷藝術引導陶瓷新潮流。在景德鎮,陶瓷文化融入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各個細節、各個層面。例如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音樂元素中,景德鎮把陶瓷藝術和音樂藝術結合起來,創造了用瓷器作為表現音樂文化的一種器具——陶瓷樂器。
2陶瓷樂器的出現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 禮儀之邦” 的美譽, 傳統音樂相當發達, 在世界音樂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陶瓷藝術與音樂藝術有共同的屬性,陶瓷藝術家們從這些藝術門類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藝術營養。不僅用陶瓷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還從其“聲如磬”的特殊音色中,發現了它還有新的妙用——制作樂器。陶瓷樂器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一個品種,淵源流長,至今仍閃爍著迷人的風采。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于陶瓷特有的音效并不陌生,如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母親一手端著瓷碗,一手拿著瓷匙給小孩喂飯時,用瓷匙輕輕敲打瓷碗,發出悅耳的聲音,以便引起小孩的注意。另外,在農家經常看到的水缸、酒家貯酒的缸子這些陶器制品,也可以發出“嗡嗡”之聲,這便是最常見、最普通的陶瓷樂器了。
如果要追溯陶瓷與音樂的歷史,最早可以從原始社會談起。在原始社會,音樂舞蹈已是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與樂器往往緊密相連,因為處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除了石哨和骨笛等以外,就是陶哨了。在67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兩個陶制的口哨(或稱作陶塤),保存完整,形狀大小相同,全用細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形如橄欖,兩端尖面長,中徑略作圓形,上下貫穿一孔,吹起來吱吱有聲。
西安半坡遺址陶哨的發現引起音樂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因為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樂器之一。但是該陶哨只有一孔,只能發兩個音。以后在山西萬榮縣荊村又出土了兩音孔陶哨,比半坡陶哨有了進步,它能吹出三個音。到了奴隸社會的殷代出現的五音孔陶哨,已能吹出整個七聲音階,到了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六音孔陶哨(如圖1)。
3陶瓷樂器的種類和特點
3.1 陶瓷樂器的種類
制作樂器的材料, 古代有“八音” 之說, 即魚、石、絲、竹、飽、土、革、木等, 陶瓷樂器屬八音的土類,現介紹幾種我國古代曾流行并經現代改進的陶瓷樂器:
磬: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它造型古樸,制作精美。謦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磬曾被稱為“石”和“鳴球”,這種敲擊的石頭逐漸演變為后來的打擊樂器謦(如圖2)。
陶饒: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陜西長縣客省莊出土的陶饒, 形狀上大下小, 單底, 下有執柄, 無紋飾,與商代流行的青銅饒基本一致, 說明后來的銅饒是由陶瓷發展而來。
陶塤:最早的陶塤是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橢圓形單音孔陶塤。陶塤為吹奏樂器, 頂端有吹孔, 塤體有的有幾個按音孔, 有的沒有。陶塤音色幽雅醇厚, 猶如遠古蕩來的回聲陶鈴。
陶鼓:是一種節奏樂器,出現于我國新石器時代,上窄下寬, 呈喇叭狀, 口沿呈罐狀, 兩端相通, 上下各有一環紐,下部有一圈乳釘小鉤,鼓的腰部有一圈拴繩的痕跡, 很可能是綁在人身上來演奏的。
擊陶饒:擊是流行于古代民間的打擊樂器。所謂擊即陶罐, 用竹、木打擊發出聲響, 陶罐大小不同, 發音也有別。
瓷質鋅: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樂器,形狀頗似寺和尚用的木魚,1握柄搖動發出響聲。
瓷甌: 是一種有律的打擊樂器,曾在唐朝盛行一時,瓷甌以十二平均律調音,按我國古代六律六呂律制排列音位,半音齊全,音域可達兩個半八度。
瓷笛: 中國民俗樂器之一,據考證,瓷笛的前身是中國古代的塤,瓷笛依體積的大小,可以奏出低﹑中﹑高等不同的音色,大的瓷(陶)笛音色低回婉轉﹑幽怨﹑動人如蕭;小的音色清脆響亮,活潑明快如鳥鳴,清澈如笛(如圖3)。
這些僅僅為眾多陶瓷樂器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新的陶瓷樂器正在通過研制人員以及一些工藝師門的努力不斷完善著,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陶瓷樂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3.2 陶瓷樂器的特點
陶瓷樂器與其他傳統樂器最基本的區別就在于它們的制作原材料是用傳統的陶瓷原料,與傳統樂器相比,瓷樂器具有音質純正優美、音域音量適中、音準、不受氣溫影響等特點,演奏起來清新悅耳,是陶瓷 “聲如磬”的集中體現。
其中瓷鼓聲如洪鐘;瓷笛清脆動聽;瓷塤如泣如訴;瓷二胡委婉悠揚;瓷蕭清潤流暢;打擊樂器瓷甌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有金石之聲鐘磬的韻味,各種調以及轉調半音階和雙音都能演奏;瓷編磬、瓷管鐘的叮咚悅耳,如高山流水,如深谷鳴風,教人神清氣爽,成為中華樂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一道絢麗風景線。
陶瓷樂器的制作工藝也很講究,它們是把聲學物理數據與陶瓷工藝相結合,采用優質瓷土,由工藝師手工拉坯制成坯胎(坯胎厚薄直接影響著音色和音準等,所以有著嚴格的規定),并經1800℃高溫燒制,反復實驗,才能生產出一整套極富表現力的瓷樂器。
陶瓷用作樂器還可以發揮它器型花面的優勢,以景德鎮的陶瓷樂器為例,便集中體現了典雅的青花外貌、精致的制作技藝和古樸的造型風格。別有風味的碗琴可以選用富有濃厚的中國民間風味的青花瓷或其它瓷器,大大小小的各式器型的瓷器排列,猶如音樂中變化萬千的長短節奏。
4陶瓷樂器的現狀與發展
4.1 陶瓷樂器的現狀
目前在景德鎮市有一個女子瓷樂團——十七女子瓷樂坊,她們演奏的工具便是陶瓷樂器,擁有瓷甌、瓷磬、瓷笛、瓷簫、瓷塤、瓷管鐘、瓷編鐘、瓷腰鼓等樂器。這支民族瓷樂隊的存在,可以說是民族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相凝合的典型結晶。陶瓷是中華文化的神韻所在,而取瓷制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如圖4~5為該樂隊的表演現場。
“景德鎮因瓷而名,有中國瓷都的美譽,其瓷藝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特點。瓷樂器的開發,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和當代文化之間的繼承和發展的脈絡關系”。景德鎮歌舞團團長肖繼根這樣解釋成立中國唯一一支瓷樂隊的意義。資深專家楊長雄撰文指出:瓷樂,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絲、竹、金、革的演奏共性,又反映出陶瓷音質清澈透明的特色,將景德鎮瓷器“聲如磐”的品質發揮到了極致。
4.2 陶瓷樂器的發展
在2007年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期間,因“瓷”而生的一系列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令參會者目不暇接。“瓷樂”是景德鎮的一張名片,為推進與各地“瓷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該次瓷博會還邀請了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陶笛協會的演奏家們同臺表演,其中,中外演奏家們共同演奏的“瓷樂”更是獨具特色。
瓷博會上,60多名陶笛演奏家和景德鎮的瓷樂演員們根據各自樂器的不同,巧妙結合,成功演奏出我國名曲“茉莉花”、日本名曲“北國之春”、韓國名曲“阿里郎”和我國臺灣地區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曲目,深深吸引著國內外客商和旅游者(如圖6)。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對物質文化的追求,精神的享樂也成為生活的一大重要方面,而陶瓷樂器的專屬特性使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精神盛宴。另外,也有些企業開始生產簡單的陶瓷樂器,使其慢慢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一件很好的娛樂工具。從圖7中可以看到,這些陶瓷樂器造型豐富,花面、顏色各異,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5結語
陶瓷藝術是從塑造技藝派生出來的藝術形式。它以塑造技術為基因, 以器形或某種具象的形態為媒體, 展示出陶瓷藝術的魅力。如果說泥土的可塑性和燒結后的堅固性, 為實用陶瓷器物提供了廣闊的演變空間的話, 那么泥土的可塑性、柔韌性等表現性特長, 同樣為藝術風格的演變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廣闊性, 同時, 其塑造技藝也會隨著審美觀的更新有所變革。
時至今日, 陶瓷藝術發展的步伐越走越快, 越走越寬闊, 陶瓷與音樂的息息相關,相互融合,陶瓷文化與音樂文化碰撞出來的火花,將會把景德鎮的傳統優秀文化以另一種特別的形式展示給世界。
參考文獻
[1] 陳雨前.陶瓷藝術文化審美[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2] 陳雨前,鄭乃章,李興華.景德鎮陶瓷文化概論[M].景德鎮: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 王健,李長海.淺談我國古代的陶瓷樂器[J].陶瓷科學與藝術,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