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太寵孩子了?
趁著先生休假,我們帶著兩個孩子一家人開車來到了三亞拜訪姑媽,除了逛街購物,自然也到海邊玩耍。大女兒小雅吵著要撿貝殼,她在海邊摸了半天,撿了一大袋扇貝類的貝殼,直到日當正午,妹妹開始肚子餓得哇哇叫,她才滿足地跟著我們趕回姑媽家里洗澡。等洗好澡,收拾完行李跟姑媽道別時,小雅突然發現貝殼不見了。她立刻號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著要貝殼。大家趕緊四處搜尋,連垃圾筒都翻過來找了,就是找不到那失蹤的貝殼。小雅仍然繼續哭,任憑大家如何安慰都沒用。
先生抬起頭望著我,似乎是在問我該如何處理。
那時是下午一點鐘了,習慣中午睡午覺的小女兒,被我塞了一點餅干,又餓又累,很不高興地坐在嬰兒椅上。回家的車程有五六個鐘頭,再加上還要吃中飯,天黑前很難趕回家了。如果要問我,我心中的答案是:就讓她哭吧!咱們還是趕快回家比較重要。反正小孩子的情緒一下就過了,說不定等一下就忘了有貝殼這件事,大人那么認真做什么?這話還沒有說出口,先生便低頭跟小雅說:“爸爸帶你回海邊再撿一次貝殼!”聽到這句話,小雅馬上破涕為笑。
做媽媽的我愧疚了
到了海邊,先生停好車對小雅說:“現在爸爸抱著你,我們快快地到海灘上撿貝殼;只撿貝殼,不玩水,不做其他的事情,因為大家肚子都餓了,而且我們還要開車趕回家呢。”
20分鐘后,先生抱著小雅出現了。小雅滿臉堆著笑容,驕傲地對我展示了一袋滿滿的寶貝。“媽媽,我跟爸爸把沙灘上的貝殼全部都撿回來了,沒有一片留下來。”她很快樂地跟我說。
回家時,小雅一路安安靜靜,心滿意足地不斷玩著貝殼,樂呵呵地說著每個貝殼有什么不同,就連在車上睡去時,也還緊緊抱著那些貝殼。失而復得的愉悅,讓這個快5歲的小孩子分外珍惜。我望著她熟睡中嘴角微揚的小臉,忍不住跟她爸說:“也許你是對的,也許回頭去撿貝殼是對的,也許這不是寵小孩子,而是體貼小孩子的情緒。至少我們不會有個沿途一路哭回家的小孩子。”
關鍵的20分鐘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的經歷,記得我小時候的傷心。”先生輕描淡寫地跟我說,“我爸就是那種打死也不可能為了小孩多等一點時間的大人。有好幾次的旅行,我都在遺憾、傷心和失望中度過。也許是忘在旅館的那只小熊,也許是忘了買的一張明信片……結果后來想起那些行程,我都只記得最后的傷心,旅程的風景都會變了顏色。我不愿意成為像我父親一樣的爸爸。”
晚上7時到家后,我要求小雅幫我照顧妹妹,好讓我做點簡單的晚餐給大家吃。小雅點了點頭,第一次主動自發地叫妹妹跟她一起進她的房間玩耍。等我煮好水餃,走進小雅的房間叫她們吃飯時,發現兩姐妹都坐在椅子上,姐姐在畫畫,妹妹在玩畫筆。我吃驚地發現,小雅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畫了好幾張畫。
“中國三亞的海邊有很多貝殼。”她拿起第一張圖告訴我,畫中就是海水及很多的圓形。
“我跟爸爸在水里玩耍。”她拿起第二張圖,里面一個大人、一個小孩踩在水里。大人頭發短短的,小孩子頭發長長的。
“媽媽跟妹妹在沙灘上,妹妹太小,不能放妹妹自己玩水。”第三張圖,一個大人拉著一個小孩。
“我們撿了很多貝殼,貝殼很漂亮。”她說了個完整的故事。
原來,她把幼兒園老師“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學了起來。幼兒園老師常常會準備幾張大圖畫,一邊說故事,一邊換圖畫。看來小雅是想要告訴幼兒園的同學她找貝殼的故事,所以畫了這幾張圖畫。
我心情激動地看著這幾張兒童畫,覺得眼眶濕潤起來。原來,感動與快樂是創作的動力啊!之前我跟先生對于小雅不肯畫畫這件事覺得無法理解,想來是她不覺得有什么事值得告訴大家、讓大家跟她分享的。
“媽媽,怎么一直低著頭?”小雅看我不講話 ,忍不住問。
“沒事,你畫得很棒,媽媽好高興喔。”
我知道,在她的生命里,三亞的貝殼會成為她童年美麗回憶的一部分。而這一切,只因為先生為她在海邊多駐足了那短短的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