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其成長的人生歷程中,會出現(xiàn)兩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2~3歲時第一個反抗期來臨,到了青春期前后又會有一個較大的反抗期,這是自然規(guī)律。一般而言,處在這兩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的孩子會不太愛聽話和比較逆反,父母必須要理性對待。
孩子長到2~3歲時,便步入了第一個“否定的年齡段”。該年齡段的孩子對其周圍世界有了一個新的不同看法,他的獨立欲望明顯增強,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開始感覺到自己與別人不是一體的,自己能走、能說、能夠獨自處理自己范圍以內的事情,不愿處處被人壓制,不再滿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這時的孩子在大人看來往往是不聽話、喜歡自行其是。其實,這恰恰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他自己的能力,為了讓人們意識到他的存在。比如,以往您說“孩子,現(xiàn)在洗澡好嗎”,以前高興答應的孩子,這時可能回答“不”。
父母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應采取新的辦法,照顧過多,干涉過多,都會使孩子特別反感。家長要學會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不要強迫孩子乖乖地言聽計從,對于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當予以滿足。當孩子任性起來不可理喻時,家長不要與其僵持,更不要簡單、粗暴地壓制,可以采取“冷處理”的做法,大人主動撤出,暫時離開孩子,以此給孩子否定的反饋。待孩子冷靜下來了,再進行調教。
大約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孩子開始進入比較逆反的青春期。這時的孩子已不再滿足于單純被教育的角色,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父母或大人的吩咐和安排,遇事愿意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希望自己抉擇。雖然客觀上他們的行為還未脫稚氣,但主觀上孩子已經感到自己是一個“大人”了,他追求的是大人的成熟和風度。而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獨立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是較差的,他在評價自己和別人時,幾乎完全以家長、教師的評價標準為轉移,基本能按家長的意志辦事,比較聽話。但青春期的孩子漸漸學會了獨立地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加以比較,把別人的行為當做評價自己行為的依據(jù),這樣自我意識的獨立性開始發(fā)展起來。他想顯示自己是有權利、有能力的大人,不喜歡父母事無巨細、無微不至的關照。他開始注意關心周圍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當與他內心評價的標準發(fā)生矛盾時,尤其是家長往往還視其為不懂事的毛孩子,對他們的意見和行為不放心或無視他們自我肯定的需要時,他就極其容易產生不滿情緒。
對于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接受孩子的這種變化,這是孩子長大、走向成熟的正常現(xiàn)象。既然孩子大了,就不應再用管教小學生的方式對待他;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正是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不必為此擔心,不能利用父母的權威壓制孩子的“反叛”;家長還應當尊重孩子的發(fā)言權,應平等對待孩子,耐心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家長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讓孩子發(fā)泄一下,孩子“頂嘴”也是一種情緒釋放和調節(jié)的方式,過分壓抑容易導致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