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莫讓理論只“武裝嘴巴”
□ 張桂輝
我們黨對黨員干部的理論學習,歷來強調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用以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行動。然而,有的人卻是另一種做法,不武裝頭腦,只“武裝嘴巴”。
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做到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既是提高黨員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保證,也是提高黨員干部個體素養的需要。然而,理論武裝的錯位,裝模作樣學習理論,甚至只用來“武裝嘴巴”,滿足于練好“說功”或“唱功”,而不用于改造思想、指導工作,實在是對科學理論的褻瀆。
只“武裝嘴巴”而不改造自己,不但浪費時間,且會埋下禍根——雖然能伶牙俐齒夸夸其談,講得頭頭是道,但腦子里卻貧瘠甚至銹蝕;遇到矛盾,就不會用科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關鍵時刻,就會分不清是非走錯路;面對誘惑,就會廉恥不分搞腐敗。
(曹世明薦自2010年2月22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不要讓“結窮親”成為作秀
□ 林受彥
春節前夕,重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存根代表市委、市政府,先后到永川和合川兩地慰問困難黨員和群眾,并和其中一戶結成親戚。身邊有人聽說此事后議論,這會不會又是一場干部的政治作秀。筆者認為,機關干部與困難黨員和群眾結成“窮親戚”就算是作秀也是件好事,是件喜事,當然,我們更希望的是要讓它成為一件實在事。
怎么樣才能做成實在事?筆者“開方”三個字:“結”、“訪”、“幫”。
“窮親”要真“結”。機關干部應像陳存根部長一樣,通過實地慰問困難黨員和群眾,了解“親戚”所需、所盼、所想,讓“親戚”知道自己的所在,才能結成真正的“窮親戚”。
“窮親”須時“訪”。定期的電話聯系、時不時的上門拜訪,不僅可以讓親情更親,也可以讓機關干部在基層了解到更多的疾苦,審慎思考自己的工作措施,從而更好地為“窮親”服務。
“窮親”重在“幫”。“窮親”窮,有困難,我們就要想辦法幫他們富起來。
如果“結”、“訪”、“幫”都做到了,而且做好了,自然沒有人會對“結窮親”提出作秀的疑慮,相反還會鼓掌叫好。
(金衛東、殷欣奎薦自2010年3月2日《人民日報》)
【動態】
重慶:深化機關干部
密切聯系群眾“三項活動”
□ 劉洋 穆春
最近,重慶市“三項活動”領導小組對即將出臺的《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在全市機關干部中開展密切聯系群眾“三項活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了討論審議,明確了“三進三同”、“結窮親”和“大下訪”這“三項活動”。
《意見》規定各級機關干部每年至少用一周時間,新招錄公務員、新提任領導干部用一個月時間,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登門進戶走訪,深入了解民情。
《意見》明確了從市級機關廳局級干部到區縣鄉鎮級干部等不同級別的干部“結窮親”的戶數,其中,市級機關廳局級干部、區縣級領導干部每人要結對幫扶一戶困難黨員、一戶困難群眾,做到窮親不脫貧、幫扶不脫鉤、責任不解除。
《意見》還要求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每年上網與群眾交流不少于兩次,區縣黨政領導干部每月要帶案下訪、約訪、接訪。
(摘自2010年3月26日《重慶日報》)
江西安福:“三盤棋”推進
“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
□ 王遠勇
安福縣堅持以“三服務、兩滿意”為工作目標,下活“三盤棋”,深化全縣組織系統“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
一是下活“學習棋”。由部領導輪流進行理論講學,針對各科室的優勢特點進行相互幫學。
二是下活“服務棋”。組工干部下基層,在困難黨員中開展“走訪慰問”,并送去政策理論書籍和生活物質品;組織全縣技術理論型黨員干部,對自主創業黨員開展“獻技獻策”活動。
三是下活“評議棋”。一方面,以撰寫自我剖析材料、參加民主生活會、開展談心談話活動等形式,進行“內部評議”。另一方面,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黨員代表,特別是在基層從事組織工作的人員,通過座談會、電子郵件、下基層調研和下發意見征求表等形式,開展“外部評議”,幫助組工干部找準自身能力、服務意識、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委組織部)
江蘇金湖:“黨員媽媽”給孩子一個家
□ 楊松青 胡長江
在今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金湖縣發出“黨員媽媽”與失去父母雙親的孤兒愛心結對的倡議。
這一倡議很快在全縣機關、事業單位的女同志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踴躍報名爭當“黨員媽媽”。經篩選,有72名女黨員與72名孤兒進行愛心結對。
參與結對的“黨員媽媽”們通過上門看孩子、到學校與老師交流、領孩子到家里作客等多種方式,與孩子們進行親子交流,讓所結對的孩子享受到母愛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同時,“黨員媽媽”公開向社會承諾,做到“孩子生日必到、生病必到、學校家長會必到、逢年過節必到、寒暑假必到”,一直幫扶結對孩子長到18周歲。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委組織部)
貴州三穗:做實“一村一名大學生”工作
□ 李文清
為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管理和使用,三穗縣把“一村一名大學生”納入全縣干部教育培訓計劃,結合遠程教育、縣鄉黨校培訓平臺,定期安排他們參加有關黨務、計生、綜治、計算機等內容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其整體素質。改變原來只注重經濟待遇的現象,逐步做到政治、機制、經濟待遇三結合。在政治待遇上,對派遣到各鄉鎮的“村官”,安排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任村主任助理職務;在經濟待遇上,除縣財政對“村官”的投入之外,要求各鄉鎮財政另投入一部分作為他們的生活補貼;在機制待遇上,明確幫扶制度,由領導聯系幫扶,隨時了解他們的動態,形成規范有序、科學合理的“管、培、帶”機制。
(作者單位:貴州省凱里市三穗縣委組織部)
四川珙縣:
推行“一二三模式”拓展“遠教”功能
□ 劉弗陵
如何拓展遠程教育功能?珙縣創新推出“一二三模式”,即“組建一支專業技術隊伍,打造兩個網絡服務平臺,拓展三項便民利民功能”。
首先,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干部文化水平高、電腦操作熟等方面的優勢,組建了一支全部由大學生村干部擔任管理員的專業技術隊伍。
其次,珙縣以標準配置的遠程教育設備為基礎,開通了全縣94個遠程教育站點,統一購置設備,通過增設視頻功能和語音對話功能,打造兩個網絡服務平臺:一是遠程辦事平臺,基層黨員群眾可以“足不出村”便能遠程辦理各類業務;二是便民信訪平臺,讓鄉鎮信訪干部和群眾通過QQ視頻直接與接訪領導和縣信訪辦對接,在線進行網上接訪。
最后,拓展了三項便民利民功能:一是方便群眾辦事,讓基層黨員群眾“足不出村”便能享受“一站式”服務;二是維護社會穩定,自遠程教育直訪站建立以來,共化解初信初訪1380余件,調處矛盾糾紛1500多起;三是通過遠程交流及時聽取意見,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促進城鄉統籌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縣委組織部)
【經驗】
浙江江山:
“民生熱線”成服務百姓的“快車道”
□ 姜維軍
開通“民生365服務熱線”是江山市實施“三民工程”,推進該市“中國幸福鄉村”建設的一項創新試點工作。
江山市鳳林鎮根據平時群眾訴求事項的受理情況,依托“民生365服務熱線”,建成覆蓋鄉鎮(街道)、村(社區)、企業、農村居民多邊聯動的民生服務平臺,并組建了民生服務全程代辦員隊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限時辦結、協調督辦與考核機制。
通過“民生365服務熱線”,該鎮先后共受理各類事項829件,其中政策咨詢類343件、困難求助類235件、建議投訴類251件,已辦結811件,辦結率達97.8%。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市委組織部)
四川三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大調解”
□ 何仲輝 左春艷
針對農村大量無職黨員“作用難發揮、先進性難體現、積極性難調動”的現狀,三臺縣蘆溪鎮創造性地開展了無職黨員“三崗三有”(分類設崗、搭建平臺有位;擇優定崗、公開踐諾有為;考核評崗、創星爭優有責),參與平安創建和“大調解”活動。
崗位確定后,將崗位及職責予以公布公示“曬崗”,采取黨員自愿申報、民主推薦和支部認崗相結合的方式,經召開村(社區)黨員代表會議、群眾代表會議討論后,根據自薦、推薦、票薦情況,結合黨員個性、特長、身體等情況,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則,擇優確定上崗人選。
自蘆溪鎮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啟動以來,全鎮412名原無職黨員共參與調解各類糾紛1200余人次,協助解決群眾熱難點問題20余個,預防“民轉刑”案件14件,成功化解各種矛盾糾紛257件。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委組織部)
陜西城固:探索實施“暗點”測評法
□ 李超
為有效提升選人用人公信度,不斷健全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城固縣針對以往測評正面評價多,反映不足少,干部群眾不愿或不敢反映真實意見等問題,探索實施“暗點”測評法。即在干部考察中,保留綜合評價檔次,根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容易出現或已經暴露出的問題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欄,歸納若干方面的測評內容進行評價,量化顯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為客觀公正評價使用干部提供準確依據。“暗點”測評法實施以來,先后對27名存在問題比較集中的干部進行了誡勉提醒談話,對有的干部進行了調整或交流,同時也激發和調動了干部群眾參與干部監督管理的熱情。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委組織部)
【知識】
黨的基層組織領導成員有沒有黨齡要求?
黨章沒有對基層黨組織領導成員的黨齡作出規定。然而,黨的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是黨的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負責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討論決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搞好自身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做好這些工作,需要黨組織的領導班子成員具有一定的黨內生活經驗和黨務工作經驗。因此,在醞釀提名黨的支部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和基層委員會委員人選,特別是書記、副書記人選時,應適當考慮其黨齡問題。從實踐經驗看,支部、總支部、基層委員會委員一般要有一年以上的黨齡。其中,所轄黨組織較多的基層黨委,委員的黨齡應更長一些。
(本刊資料室)
借調人員該向哪里的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
兩年以內借調到外單位工作的同志要求入黨,入黨申請應向原單位黨組織提出,并由原單位黨組織負責對其進行培養、教育和考察。如果借調時間超過兩年的人員,入黨申請應該向現工作單位黨組織提出,并由現工作單位黨組織負責對其進行培養、教育和考察。借調單位和原工作單位的黨組織應相互配合,保持聯系,共同負責。
(本刊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