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去了最窮村莊
從村民杜中志的家門口向外望去,戴莊被深深淺淺的綠意包圍著,“越光”水稻的嫩苗微顫,桃樹上的桃子青澀中透著玲瓏,覓食的雞不時發出“咕咕”的聲響。七年來,杜中志家的年產值,從兩萬元提高到十幾萬元,翻了三番,這幾乎也是所有戴莊農家的收入增幅。
趙亞夫幫助他們實現了這一切。
2002年,任職江蘇省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趙亞夫,已到退休年齡。因為是專家,他可以到大專院校做導師,也可以到科研院所當學科帶頭人,還可以到各種學會、協會當“會長”、“主席”等等,但他卻向市委領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去鎮江最窮的茅山老區一個村子,幫助農民富起來。
市委同意了趙亞夫的請求,把茅山最窮的村——戴莊村交給了他。趙亞夫和農科所的工作人員為戴莊做了發展規劃——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有機農業,具體地說就是推廣種植有機“越光”稻和有機桃。
但趙亞夫卻遭到農民的冷眼。一開始,趙亞夫同村干部商量召集村民開動員大會,通知下去,從上午八點一直到十點半,才來了七個人。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農科所來推銷苗木、化肥、農藥的吧?”
“就是來一個人,動員會也得開。”趙亞夫開始對農民們講授種植有機“越光”稻、有機桃和成立農業合作社的設想。但是,到下午進行技術講座的時候,來聽講座的農民只剩下兩個。
“就是來一個人,這個技術講座也要講?!壁w亞夫說完就開始安幻燈機,給兩位農民講課,演示著自己精心制作的幻燈片。
這天結束后,趙亞夫一直沉默不語。同行的司機看不下去了:“趙主任,您都這么大年紀了,何必找這個罪受!”
趙亞夫不顧農民的不解和周圍人的勸阻,幾天后又集中了幾位村民,向大家講解有機農業的意義和種植方法,一遍遍保證:“我們向試種的農戶免費供種苗、肥料、技術,不管收成好壞,每畝以600公斤水稻市價保底,低于這個數量,我們補償?!?/p>
終于,有村民動心了。村民杜中志第一個站出來:“趙主任,這個稻,我種了!”趙亞夫激動地握住了他的手。
趙亞夫手把手地幫助杜中志插了一畝六分“越光”稻秧苗。由于采用了先進的“超稀植”技術,村里人都議論紛紛:“秧苗有插這么稀的嗎?這能收幾斤稻子啊?”
杜中志看著稀稀拉拉的稻苗,不免心里發慌,又被路過的村民不時“打擊”,心頭一急,就想拔掉“越光”稻,重種雜交稻。
趙亞夫聽說后,急急找到杜中志:“千萬不要毀秧苗!你按照我的方法去管理,要是沒有收成,我按常規稻子的產量一粒不少補給你?!?/p>
看著眼前這個年過花甲、兩鬢斑白的老人,杜中志心軟了:“人家是個市級領導,又這么一大把年紀了,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經常奔波上百里到自己的田里指導,圖什么?自己要是毀了秧苗,怎么對得起他?”他決心“賭一把”!
趙亞夫無數次跑到杜中志的稻田里照料,收獲的季節終于到了,一畝多田收了近400公斤“越光”稻。別看這產量不算高,加工出來的大米品質卻極好,一公斤就賣到了16元。看杜中志嘗到了甜頭,其他村民也躍躍欲試。第二年,戴莊村一下子就有二十多戶村民爭種“越光”稻。
“點石成金”荒崗變桃園
離戴莊不遠的“姐妹桃園”,桃園的主人王巧娣摘著桃子,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上綻滿笑意。
2003年初春,王巧娣還在句容黃梅鎮水泥廠當化驗員。當時廠里的生產極不穩定,時常裁人,王巧娣每天都擔心不已。她才四十來歲,又沒有什么特長,如果被工廠“精簡”回家,不知道要靠什么養活自己。
在王巧娣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有許多荒著的崗坡地。她過去從來沒有留意過這些崗坡地,直到從在電視臺工作的妹妹那里聽說了趙亞夫的故事,才起了開墾崗坡地搞種植的念頭。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妹妹,妹妹很支持她,準備請趙亞夫來幫忙。王巧娣很是懷疑:趙主任和我無親無故,會幫忙嗎?
但是很快,妹妹就陪著趙亞夫來到了王巧娣家。
荒崗坡離村子兩公里遠,當時連條小路也沒有??粗w亞夫一步步向崗坡上爬,大汗淋漓,王巧娣心底涌起一陣感動。趙亞夫觀察了地形,又用鐵锨挖起土,在手里搓磨著精心細察,最后肯定地說:“可以種桃樹!”
王巧娣承包了這一塊崗坡。3月,趙亞夫特地趕來,手把手指導王巧娣栽下了第一批桃樹苗。
一個月后,桃樹苗的枝干上鼓起了芽苞,王巧娣高興得連蹦帶跳。
“唉,奇怪了,怎么有一片樹苗的枝頭沒有動靜?”王巧娣焦急地撥通趙亞夫的手機,趙亞夫安慰她說:“別著急,明天我就過去看看。”
第二天,趙亞夫來了。在桃樹下,趙亞夫跪在地上,扒出泥土,仔細觀察根部情況:“這些桃苗的根部得了病,所以沒有生出芽來。”他告訴王巧娣如何處理。
冬天到了,冒著“呼呼”的寒風,趙亞夫來到桃園,拿著冰涼的剪枝鉗教王巧娣如何剪枝。王巧娣的手凍得直抖,想勸趙主任別剪了??吹节w亞夫凍紅的雙手和認真的眼神,她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跟著學起來。
轉眼春天到了。趙亞夫跟王巧娣約定第二天來給她的桃樹“體檢”。不巧,當晚下起了大雨,到第二天早晨都沒停。“雨這么大,趙主任不要來才好。”王巧娣嘴里正念叨著,一抬眼,卻看見山腳下有一個人影,披著雨衣,腳蹬雨靴,踩著泥濘,吃力地向桃園走來。王巧娣連雨傘都忘記了撐,冒著雨急忙向趙亞夫迎了過去……
現在,“姐妹桃園”已經收回了承包成本并開始盈利。30畝的桃園,年產量3萬公斤左右,產值可達30萬元。
示范成果打動了農民的心。“越光”稻、有機桃迅速在戴莊村擴種,有機農業面積以每年1000畝以上的速度增長。戴莊村農民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3400元上升至2008年的8000余元,戴莊村成了“小康村”。趙亞夫為戴莊設計的發展路線,被稱作“戴莊模式”,被推廣到了整個鎮江茅山地區,惠及百多萬農民。
“萬山紅遍”創建示范園區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是趙亞夫的理念。2005年10月13日,這句話的聽眾成了胡錦濤總書記。來視察“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的胡錦濤很高興地說:“這個辦法很好,希望把農民帶好,走共同富裕的路?!?/p>
科技示范園是趙亞夫獨創的推廣有機農業的方式。他采用培養示范戶的方法,先選一戶兩戶,播下星星之火,繼而形成燎原之勢,他稱之為“先點亮一盞燈,再照亮一大片”。
這是因為,需要推廣的項目太多,范圍太廣,再加上種植業的周期都是以年為單位,如果還是按照老辦法行事,速度太慢。
“科技示范園”就可以由農科所租上一塊地,把所有需要推廣的作物都種植在科技園里,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
1996年,“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白兔鎮建成,園內種的都是瓜果菜糧的優良品種,示范園的大門天天對農民敞開,農民可以隨便進園看,隨處跟著學。
“把失敗留給園區,把成功教給農民?!边@是趙亞夫給科技園定的“園訓”。科技示范園吸引了茅山眾多想富裕的農民,最多的時候,一年接待了一萬多人。
以白兔鎮“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為基地,趙亞夫又親手建起了后白、戴莊、磨盤等五個農業園區。
為了讓茅山“萬山紅遍”,趙亞夫就像一個最普通的老農,每天都荷鋤戴月,奔波在茅山之上。
2008年10月,經趙亞夫發起,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茅山百事特鴨業有限公司、萬山紅遍農業園、柏生草莓專業合作社、老方葡萄合作社、二圣砂梨專業合作社和句容市供銷合作總社七家實體聯合組建了“句容市趙亞夫農產品專業合作聯社”。
解決了產量和質量的問題,趙亞夫開始致力于農產品的銷售。目前聯社已在鎮江城區開設了優質農產品直銷專柜,并正在南京、上海、蘇州等重要城市開設連鎖分店。茅山大地的優質農產品,將搭上南來北往的銷售渠道傳送出去。
采訪趙亞夫時,他正準備四川綿竹之行。從2008年7月開始,這已經是趙亞夫第八次到災區。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包括趙亞夫在內的15人的援建團隊,在綿竹市建立了高效農業示范園,幫助當地農民養豬,種植草莓、李樹。趙亞夫說,他有信心在四年之內,把接受援建的農民的收益提高到目前的十倍左右。
從茅山到綿竹,這條“實現農民富”的路,趙亞夫已經走了很多年,這篇“論文”他將一直“寫”下去。
(杜啟榮、金衛東薦自2009年6月29日《文匯報》 原標題為《趙亞夫退休官員七年帶著窮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