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北川小男孩,
出生就有眼疾
1999年,唐城出生于四川北川山村,父母靠不多的幾畝田地為生。唐城出生時,左眼長了一個腫瘤,因為腫瘤沒造成疼痛發炎等癥狀,因此一直沒有引起家人的重視。但自從唐城上了小學后,他就發現自己的左眼漸漸看不清東西,右眼也受到了連累,視力急劇下降。
讀小學五年級時,唐城眼前的世界已經變得很模糊,即使坐在第一排,唐城還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的功課也越來越差,這使得原本開朗的他變得沉默和自卑。有次課外活動,班上舉行游戲比賽,唐城因為看不清遠處跑來的女孩子,慌慌忙忙地就撞了上去。周圍的同學都以為唐城故意欺負女同學,圍上來罵他是“臭流氓”。同學們散去以后,唐城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操場上,淚水噴涌而出,心里有說不出的委屈和難過。
唐城每天回家后就沮喪地坐著,心里填滿了恐懼,不知道將來怎么辦。父親唐青松看到了,也著急起來,他很想帶孩子去治病,然而家里根本湊不出錢來。于是,唐青松決定外出打工掙錢,給孩子醫治眼疾。
2008年春節過后,唐青松和妻子前往攀枝花打工。兩人每月省吃儉用,存下2000元。他們商量好,等存夠一萬元后,就帶兒子去成都的大醫院看病。然而,幾個月后,大地震摧毀了北川的家,治病的希望也越來越小。幸運的是,唐青松一家人逃脫了這場大劫難。
地震安置點有專門的醫生,他們優先給兒童和婦女檢查身體。輪到唐城時,他試探性地問醫生:“阿姨,能不能看看我的眼睛,我總是看不清東西。”好心的醫生帶著唐城去做檢查,結果發現,唐城眼角膜上有個皮樣瘤,對角膜造成壓迫,導致角膜閃光,甚至直接遮擋瞳孔,所以引起弱視甚至失明。要治愈它,唯一的辦法就是手術切除皮樣瘤后,再做眼角膜移植。
眼角膜移植,對于出身農村的唐青松一家,聽都沒聽說過。不過,他們對此也沒太多奢求,大地震后的人們感同身受:沒有什么比能活著更有價值。
在安置點,唐城看書時把頭湊得離書本很近很近,這個場景,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來自湖南的一位志愿者孔祥善。孔祥善關切地問唐城:“小弟弟,你為什么離書本這么近?這樣不是對眼睛有害嗎?”唐城回答說:“這樣才能看得見字,我的眼睛是小時落下的病,戴眼鏡也沒用!”孔祥善又問:“那你爸爸媽媽為什么不帶你去看醫生呢?”唐城回答:“醫生說了,只有做眼角膜移植手術才能治好。”孔祥善摸摸唐城的頭,很同情他的遭遇。隨即,他又去找到唐青松,將孩子的資料登記到本子上。
“感恩之旅”男孩,
生命盡頭想將光明帶給災區
唐青松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想不到,幾個月后的一天,他突然接到孔祥善的電話,說長沙有一位男孩愿意將眼角膜捐給他的兒子唐城。
唐青松激動地奔回去,告訴兒子:“有好心人要給你捐眼角膜了!”唐城聽了激動地抓住爸爸的手問:“是真的嗎?真的嗎?”不過,唐城臉上的喜悅轉瞬就消失了:“爸爸,我不能接受!我用了人家的眼角膜,那他呢?不就像我現在這樣,什么都看不見啦。”唐青松給兒子解釋:“給你捐眼角膜的哥哥已時日不多,他走后,才能把他的眼角膜給你。”唐城聽到這里鼻子一酸說:“那我更不能接受了。”“放心吧,兒子,哥哥要去的地方沒有黑暗,哥哥會過得很快樂!”唐青松輕輕地撫摸兒子的頭,他知道這個解釋很牽強,但還是希望兒子的心里能夠好受一些。
夜深了,父母睡著了。唐城還在怔怔地想,這位哥哥比自己僅僅大10歲,為什么要匆匆地離開呢?他到底是個怎樣的大哥哥呢?
大哥哥名叫黃舸,七歲的時候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醫生判斷他只能活到18歲。在生病期間,黃舸得到了全國各地好心人的幫助。2003年,黃舸15歲,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為了能當面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他說服父親用一輛三輪車帶著他踏上“感恩之旅”(注:本刊曾在2007年第5期刊登《感恩之旅》一文,文章講述了黃舸的故事)。
路途中,黃舸和父親根據匯款單上的地址,一個一個尋找,三年里走過了13000多公里,全國數十個城市。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傳播著感動。
結束“感恩之旅”后,黃舸說,幫助過他的人很多,他無法一一找到,只能在心里再對他們說聲謝謝。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他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有需要的人。
2009年春節后,黃舸的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呼吸開始困難起來,他漸漸地感受到了死亡的臨近。但是在他的內心還有一個愿望:汶川大地震以后,他一直希望自己能為災區盡一份力,但礙于自己的身體狀況,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最后,他想到不如把眼角膜捐給災區的孩子,讓有需要的人能夠得到它,獲得光明。
天堂里的哥哥,
你的愛植入我的心里
志愿者孔祥善把黃舸的故事告訴了唐城。
唐城心里既感動又悲傷,總覺得有話要對哥哥說。他攤開作業本,決定給黃舸哥哥寫封信。“黃哥哥,我就是你
要捐助的那個災區男孩,我比你小10歲,我叫唐城。哥哥,我和你一樣,也有個心愿,我希望你的病能好,不希望你匆匆離開我們,你哪怕不能站起來,也要在輪椅上好好過下去,好嗎?”
信該怎么寄出去?唐城打電話問父親,卻被教訓了一通:“孔老師說過,眼角膜捐受雙方不能相互聯系的。你不要去煩大哥哥。”
唐城還是將信寄了出去。他聽說湖南電視臺報道過黃舸的事跡,心想將信寄給電視臺,讓他們轉給哥哥,哥哥就能收到啦。于是,他在信封上寫:湖南電視臺黃舸哥哥收。信封上,唐城也沒有寫清自己的地址。
唐城認為黃舸能收到他的信,于是每隔一陣子就寫一封。2009年兒童節,唐城給黃舸寫道:“哥哥,今天是我們在板房學校度過的第一個兒童節……學校里來了很多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禮物,還跟我們做游戲。他們知道我的眼睛有問題后,特別照顧我,還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書包。我問叔叔阿姨,有沒有來自長沙的,他們都搖頭,我想如果有長沙人的話,我就讓他們把這封信帶給你……”
2009年11月6日,湖南長沙,寒風凜冽,不少市民聚集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他們是來送別黃舸的,他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遠在千里之外的唐城并不知道這一切,他又給黃舸哥哥寄出了一封信。
黃舸去世的12個小時內,醫生按他的遺愿摘取了他的眼角膜,并連夜把眼角膜送到成都的醫院。當天,正在打工的唐青松接到電話就趕緊去學校接唐城來到成都。路途中,工作人員對唐城說:“捐給你的眼角膜到了,今天就要把你帶到醫院去做檢查……”唐城聽到這里,眼淚掉了下來,試探地問:“那哥哥呢?他是不是已經……”工作人員點點頭,默默證實了這個悲傷的結局。
第二天,唐城走進手術室。幾天后,護士輕輕拆開唐城左眼的紗布,剎那間,唐城的心間仿佛開了一扇小窗,陽光傾瀉而入,無比溫暖。
此時圍繞在唐城周圍的,除了爸爸媽媽和奶奶,還有很多醫生、護士和好心人,他們關心地詢問情況,唐城說:“眼睛有點癢,但不痛,哥哥的眼角膜很好。”人們問他最希望做什么事,唐城回答說:“我最想見到黃舸哥哥,哪怕只說一聲謝謝。”這個懂事的孩子感動了周圍的人。醫院免去了唐城的治療、手術、住院費用,同時還決定為他實現一個小心愿,讓他和黃舸的爸爸進行網絡視頻連線,親口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黃舸的父親見到視頻里的唐城,激動地說:“看到你,就像見到我兒子一樣,黃舸的選擇是對的,他通過另一種方式留在了人間。你要好好念書,健康快樂地生活下去。”唐城連忙說:“謝謝黃爸爸,謝謝黃爸爸!”
唐城順利出院。醫生說,他的左眼還有些弱視,完全恢復視力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回家的路上,唐城想,現在不能再給哥哥寫信了,他以前總是掛念哥哥會不會收到信,會不會回信,但是他現在覺得不重要了。這一年多來,哥哥的精神已如透明干凈的眼角膜,植入了唐城的心里。
(梁衍軍、呂麗妮薦自《現代家庭》2010年4月上圖: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