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貪污、反腐敗,各國都有自己的高招。美國聯邦調查局(FBl)的“反腐”,靠的就是愿者上鉤式的“釣魚”。特工們扮成形形色色的“高官”、“富商”,混跡于官場和商場。他們不是“送禮”就是“索賄”,很像那么回事。不過,誰要是心存邪念中了招,等著他的就是一副手銬……
“非洲國防部長”來了
不久前,美國的軍火貿易圈來了位“非洲某國國防部長”。他和“軍火經紀人”一起,到處找人“談生意”,他的條件是,供貨商要送他一大筆回扣。
這位神秘的“國防部長”,于2009年5月13日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濱的東方文華酒店出場了。不過,首先上場的是一位神秘的中間商,姑且叫他“一號先生”,此人相貌堂堂,處世圓熟,一看就是個很有經驗的商人。他的身份是“一家軍火公司退休的首席執行官”。
“一號先生”在軍火商圈子里放風:“我有個朋友,是個軍火經紀人。非洲某國的國防部長委派他來聯絡大家,購買一批武器彈藥以裝備總統衛隊。”這筆買賣“價值1500萬美元”,不過“你得付點好處費”。至于部長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姓甚名誰,“一號先生”一概保密。
軍火商們倒也不起疑。軍火買賣本來就是這么神神秘秘,而且給點回扣、塞點好處費也是習慣做法,反正有“一號先生”的信用作擔保,這樁生意看起來還是挺“靠譜”的。
于是,一批又一批軍火企業高管走馬燈似地來與“國防部長”和他的“軍火經紀人”見面、談生意。
一個星期以后,“國防部長”又轉到了華盛頓的利茲·卡爾頓酒店,那里離白宮咫尺之遙。老戲又重復上演,唯一更換的是“國防部長”手里那張武器購買清單,上面開列的有時是榴彈發射器,有時是步槍和手槍,有時是彈藥和防彈衣,反正都是那些動亂國家大小軍閥們掌權的必需品。
“上鉤”的軍火商們,看起來都很樂意賄賂“部長先生”。他們都同意給“軍火經紀人”支付20%的“傭金”,也都知道其中半數都要進那位“國防部長”的私人腰包。軍火商們認可了這個“潛規則”,有的通過電子郵件確認交易,有的寫下了書面協議,有的甚至急不可耐地填好了支票。
為了“顯示雙方的誠意”,“軍火經紀人”提議大家先做一筆小買賣,以確保“部長先生”能拿到好處費。軍火商們心照不宣地照辦了。
然而,軍火商們不知道,他們所提供的軍火,最后不是送往非洲,而是被送到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軍火倉庫,而那些賄賂款則被打進美國政府的一個銀行賬戶;他們所顯示的“誠意”,最后都變成了軍火商們行賄的證據。
把“大魚”一同打盡
做了“買賣”,總是要“結賬”的。 2010年1月中旬,聯邦調查局開始“算賬”了。那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美國最大規模的武器展銷會“射擊、打獵以及戶外活動展”正在當地舉行,世界各地的軍火商云集此處。
已經和“國防部長”談妥了生意的軍火商們,都興沖沖地趕來了。“部長先生”通知他們,到賭城來最后敲定買賣,順便慶祝一下。不過,在拉斯維加斯等待他們的不是美金,而是手銬。專門負責海外賄賂調查的聯邦調查局華盛頓分局行動組,派出150名聯邦探員展開了抓捕行動,22名軍火企業高管幾乎同時落入法網。如果以行賄、洗錢等罪名被定罪,這些軍火企業高管可能面臨5年到20年的牢獄生活。
聯邦調查局查處該行賄案,依據的是美國1977年《反海外賄賂法》,該法禁止美國公民和美國公司向外國官員行賄。這里所說的“外國官員”,包括外國的國有企業工作人員。而對“賄賂”也沒有明確的數量界定,當局“關注的是賄賂的意圖而不是賄賂數量”。
在這次落入法網的軍火企業高管中,有一個名叫卡爾德威爾的人,他是“美國防衛產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以前曾經是聯邦特勤局的特工,負責保衛美國副總統的安全。去年5月14日,他和“國防部長”見面以后,同意支付20%的“傭金”。
但他還算有點頭腦,要求把合同拿給公司的法律顧問過目。隨后,他發出了一份電子郵件,嚴肅地表示不能賄賂對方。但是就在同一天,他又打電話給“部長先生”說,無論如何都要做成這筆生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在耍滑頭,想避免落下書面證據。
最后,他談成了50套防彈衣的生意,把20%的傭金打進了“部長先生”的賬戶。當他興沖沖參加第二筆大生意——3600套防彈衣的簽字儀式時,被聯邦調查局的特工當場拘押。
“非洲軍火案”破獲后,主管聯邦調查局的美國司法部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司法部部長助理布雷爾說,這是聯邦調查局第一次針對海外賄賂行為而進行的“釣魚”行動。“我們把針對黑道犯罪和毒品案件的秘密偵查手段,第一次用到了打擊海外賄賂上,并展開大規模抓捕行動,就是要向這個行業的其他人傳遞一個信息:不要行賄。”
抓貪官也靠“釣魚”
在美國,負責偵查貪污腐敗案件的主要是聯邦調查局,該局把這項工作列為僅次于反恐、反間諜、反網絡犯罪之后的第四項任務。在美國人看來,查處腐敗案,采取一切可能的調查手段都是必要的。聯邦調查局抓貪官喜歡“釣魚”,也許是因為賄賂案往往非常隱蔽,只有“釣魚”才能拿到確鑿證據,在法庭上讓被告無可抵賴。比如上述的案件中,聯邦調查局前后進行了兩年半的臥底偵查,對5287個電話進行錄音,總的錄音、錄像資料長達800小時以上,還錄制了231次臥底特工與被告的會面場景,再加上運到倉庫的武器、打進賬戶的賄賂款、簽下的合同、來往的電子郵件……偵辦一起賄賂案,實在很不容易。
海外有貪官,美國的貪官也不遜色。據統計,聯邦調查局曾在一年間調查了2500起針對公職人員的賄賂案,讓700多名貪官鋃鐺入獄,其中不乏大案要案。2002年4月,美國移民局官員卡斯蒂略在美墨邊境檢查站上,放進了一輛載有近33公斤可卡因的卡車,隨后收到了一大筆“好處費”。他還向一名“蛇頭”出售了移民局的文件,方便對方組織偷渡。他的同伙更是大膽,在一個廢棄的飛機跑道上與一架飛機上的“毒販”會合,幫助“毒販”把將近50公斤可卡因裝進兩輛國民警衛隊軍車和一輛政府用車,然后親自開車到鳳凰城的一家賓館交貨、領錢。這伙人不知道,所有的“毒販”、“蛇頭”,都是聯邦調查局特工假扮的。聯邦調查局在這個案子中一舉拿獲了16名官員和軍人,他們受賄22.2萬美元,讓至少近500公斤的毒品流入美國。
為把戲演得逼真,聯邦調查局常常不惜工本。2006年年中,聯邦調查局得到線報,新澤西州教育部門的官員在為學校介紹保險業務時收受好處費。為了拿到真憑實據,聯邦調查局專門成立了一個保險經紀公司,特工們以保險經紀人的身份去和嫌疑人“套近乎”。結果,普萊森特維爾學校董事會的一些人首先上鉤,向“保險經紀人”要了幾千美元的好處費。特工們正要動手,沒想到這些董事還挺“懂事”,把新澤西州西北部地區的一些地方官也介紹給“保險經紀人”,小官又介紹大官,牽出了一個貪官網——包括兩名州眾議員、兩名市長、三名市政委員會成員等。其中,州眾議員斯蒂爾已連任11年議員,案發前五個月受賄1.55萬美元。
看來,只要貪腐現象存在,聯邦調查局的臥底們就得繼續忙下去。
(陳思之、梁偉伯薦自《環球人物》2010年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