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金錢龜值四五萬元,而他就有十幾只。他還有4眼龜、6眼龜、雙頭龜等,這些龜只是他擁有的四五千只龜中的一部分。他還獲得了中華農業科教獎,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在這個74歲的老漢身上有著什么樣的傳奇故事呢?
他叫畢文彩,養龜30余年,因善養龜,人送綽號“畢善龜”。1935年出生于江蘇省寶應縣子嬰河鎮。他小時候窮得只有一條短褲,住過茅草房,吃過餿飯,上學要走30多公里。
1971年,畢文彩發現冬天養黃鱔是一條致富路,把烏龜和黃鱔混養可以提高黃鱔的成活率,烏龜有清潔水質的作用。因鱔魚養得好,老畢接著發展養甲魚。
改革開放后,特種養殖已小有規模的畢文彩,很快成了富甲一方的致富典型,個人資產已經超過百萬。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甲魚正處于最賺錢的特種養殖項目的時候,50多歲的畢文彩,卻暗中調轉船頭,開始把精力用到農村沒人要、又極其便宜的烏龜身上。
因為他瞄準了烏龜有食用、藥用、觀賞、文化和科研價值等。到了1996年,烏龜賣到32塊錢一只,甲魚卻賣到兩塊錢一只,所以老畢一年就有幾十萬元的收入。
偶然之中,一位客戶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提高4倍的價格購買老畢的烏龜。原來10年前老畢花800元錢買回來的三只烏龜是金錢龜。得知自己家中竟有市場稀缺的寶貝,這下子畢文彩可有事干了,以前把它扔在龜池子里,吃大鍋飯,現在要認認真真養了。快70歲的人了,又開始了新的計劃。
為了更好地觀察金錢龜的習慣,他晚上蹲在池子里,睡在草叢中,被蚊蟲叮咬、碰到蛇是經常的事。功夫不負有心人,20本觀察龜的日記,讓畢文彩成了地地道道的龜博士。江浙一帶的農村,都知道寶應縣有個善養龜的畢老爺子,養龜能致富,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南海北的農民紛至沓來。
人過七十古來稀,七十有四的畢老漢,卻是越過越硬朗,注冊了網站,發展了數百個養殖戶,帶出上千名學生。老畢還把縣里閑置的20公頃水塘發展成了烏龜的養殖基地,成功帶動了當地百姓共同致富。(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