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加拿大發現熱帶龜化石
2009年3月,科學家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發現亞洲淡水熱帶龜化石。科學家稱,這些龜化石的年代可追溯至0.9億年前,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火山噴發現象,從而引發了全球氣候非常溫暖。科學家猜測,由于快速升溫,使得北極融化的冰水灌注北極陸地,從而形成淡水熱帶龜遷徙的淡水通道。
2 秦始皇陵出土首件軍官俑
2009年7月,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出了首件軍官俑,其彩繪保存狀況雖不樂觀,但仍讓人對其充滿期待。這一發現對研究秦人軍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3 秘魯發現5000年前古墻裙
秘魯考古學家于2009年10月在距首都利馬120千米的一處考古遺址發現了一段距今5000年的古墻裙。據考證,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墻裙之一。
這一考古小組是由秘魯圣馬科斯大學考古學教授路特·莎迪領導的。該考古小組說,墻體頂部已無棱角,略呈弧形,墻面用黏土粉刷過。矮墻的一面雕刻著一個手握刀類工具的圖案。據測量,圖案中的手大約有23厘米×20厘米,而手中握著的勞動工具長約35厘米,寬約12厘米。考古學家根據附近建筑物的用途分析,這個圖案很可能與祭祀儀式有關。
4 歷史學家試用古代導航儀
2009年9月,英國歷史學家表示,史前人類利用一個基于石制環形標記的原始導航儀實現在英國境地的導航。借助于由建在小山頂上石制建筑構成的復雜網絡提供的精確導航,他們能夠準確穿行于居住地之間。
原始導航儀可覆蓋英國南部和威爾士的大部分地區,其中包括當前大名鼎鼎的巨石陣在內的地標性建筑。
5 明長城到底有多長?
2009年4月20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聯合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經過近兩年科學調查和測量獲得的明長城數據: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東經124°30′56.70″,北緯40°13′19.10″),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墻體長為6259.6千米,壕塹長為359.7千米,天然險的長為2232.5千米。
6 2000年前的硬幣
以色列2009年11月11日首次對外展示了一批有近2000年歷史的罕見硬幣,它們是古羅馬人在燒毀猶太圣殿時得以留存的珍貴文物。據悉,這批硬幣共約70枚,大多呈現出燒焦的痕跡,有的差不多已經熔化了,圖案不再完整。它們是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圣殿山腳下一次考古挖掘過程中發現的。
7 萬年前的微型鳥雕
一件距今1.5萬~1.2萬年的用鹿角雕刻的微型鳥雕和其他雕刻品及其半成品,于2009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被發現。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立體雕刻鳥化石,與西方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立體雕刻藝術相比,雕刻技藝更為精湛。
新發現的這只雕刻鳥身長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保存十分完整,顏色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顯示清晰的雕刻痕跡,已經形成化石,有很強的吸水性。它以均勻燒烤過的鹿角為材料,用細石器中的雕刻器精致雕刻而成。雕刻藝術高超,手法精湛,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翅膀部位刻線寓意羽毛,非常細致,栩栩如生。如能對推定的年代加以測定、確認,對研究當時人類的技術水平、審美和意念表達能力,以及區域間人類群體的遷徙與交流等更為重要。
8 對秦直道考古發掘
2009年4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大遺址項目秦直道考古隊在陜西省富縣對秦直道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發現。
此次考古發掘出秦直道路面約50米,其上有約三個時代的多道車轍,車轍兩側分布有較寬的路肩。車轍間的轍梁經過反復碾壓,土質發黑,質地堅硬。一些轍梁上還重疊著車轍印。特別重要的是,多處路面上疊壓有秦漢時期的繩紋筒瓦、板瓦,一處路面上還發現一枚西漢末年的“大泉五十”銅幣,為道路的絕對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據。
9 民國時期宗譜人物彩繪本
2009年5月,松陽縣史志辦宗譜收集整理工作人員在松陽縣城一戶詹氏人家中,發現了民國時期宗譜人物彩繪版本。這部宗譜始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于民國丁丑年也就是1937年重修的宗譜共有5本,全面介紹了詹氏家族的起源、遷移、集居村落、人文集錦等內容。這幾本宗譜里面的彩畫共有118幅,都是手工繪制。它的發現,對研究美術學、姓氏學,包括印刷版本方面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10 人類8萬年前就具有思想
2009年8月,一個由多國考古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在摩洛哥發掘出了一些用貝殼制成的飾品,經檢測它們已有約8萬年的歷史。考古人員認為,這說明人類在約8萬年前就已經具備了思想,能夠制作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