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公布了2009年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常犯語文差錯。我們把這十大差錯輯錄如下,同學們可以看一看,想一想,哪些差錯你也司空見慣?如果你也曾誤用過,記得看過這篇文章后就要糾正噢。
語言文字正確、規范的使用,除了教育和傳播領域有必要的職責外,我們學習和使用文字的人,也應該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有一種愛護和擔當,要對其負責。
正確、規范地使用語言文字,自覺地維護語言環境,便是維護中華文化的嚴肅和純粹。
2009年社會語文運用中的十大差錯:
一、經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國”和“新中國”。2009年是新中國建立60周年,在相關紀念活動和媒體報道中,“祖國60歲生日”頻頻出現,正確的說法應是“新中國60歲生日”。“新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日歷上的常見用字錯誤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農歷己丑年,有人以為“丑”的繁體字是“醜”,就在日歷中將“己丑年”誤為“己醜年”。
三、容易用錯的成語是:首當其沖。所謂“首當其沖”,義為首先受到沖擊,遭遇災難與不幸,不能理解為“沖鋒在前”。
四、經常誤用的量詞是:位。“位”不是一個普通的量詞,它含有敬重的意味。但有些媒體卻用其表達“一位罪犯”或“一位貪官”。“位”也不應用于自稱。
五、影視劇中經常寫錯的人名是:貂蟬,常被寫成“貂嬋”。漢代,人們認為“貂”與“蟬”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來作美女的名字。
六、引文容易張冠李戴的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普遍被誤認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實,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時候說的。
七、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故里。現在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知名度,常號稱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該名人曾在當地生活居住過。其實,“故里”指的是故鄉、家鄉。住過的地方應稱“故地”,住過的居室應稱“故居”,都與“故里”無關。
八、菜單上經常出錯的菜名是:宮爆雞丁。其實,正確的寫法應是“宮保雞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寶楨有關。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稱為“丁宮保”。
九、網絡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舊是:“帖”和“貼”。帖,音tiě,是寫有文字的紙片,名詞。貼,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別的物體上,動詞。
十、時政文章中容易出錯的詞語是:興亡周期律。這個詞經常被誤寫為“興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種規律,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點反復出現。
鏈接
《咬文嚼字》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份月刊,以宣傳語文規范、傳播語文知識為己任,以“咬”為自己的特色。從2006年起,該刊每年公布社會語文運用中的十大差錯,有效糾正了常見的語文錯誤,以增強全社會的語文規范意識。
2008年社會語文運用差錯(節選):
★社會熱詞中容易出錯的是“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讓生僻詞匯“三聚氰胺”迅速家喻戶曉。“氰胺”應讀qíng’àn,但國人普遍將其誤讀為qīng’ān。
★新聞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是:狙擊/阻擊。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機來勢洶洶,“狙擊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等標題頻頻出現于報紙、網絡上,其實這里的“狙擊”應寫為“阻擊”。“狙擊”是進攻性的偷襲,“阻擊”才是防御性的陣地戰。
★社會機構稱謂中,“非營利機構”常被誤寫為“非盈利機構”。“營利”是指主觀上謀取利潤,“盈利”是指客觀上獲得利潤。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出版物上容易用錯的詞是:期間,如“期間,我參加了一次考試”。“期間”不能單獨放在句首使用,應該寫成“其間”。
★出版物上容易混淆的成語是:“望其項背”和“望塵莫及”。前者表示差距不大,后者表示相差懸殊。
★近年來《紅樓夢》被影視劇屢屢翻拍,紅學登上“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但紅學研究中的索隱派,一再被講壇學者們誤稱為“索引派”。“索隱”是指鉤沉索隱,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實。而“索引”專指圖書檢索。兩者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2007年社會語文運用差錯(節選):
★經常用錯的稱謂詞是:家父。如在問候別人時說:“家父最近身體好嗎?”在漢語詞匯系統中,“家父”屬于謙辭,只能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別人的父親,習慣上用敬辭“令尊”。
★報紙上常見的搭配錯誤是:戴上緊箍咒。如:“給權力戴上緊箍咒。”在小說《西游記》中,只要唐僧一念緊箍咒,孫悟空頭上的金箍便要收緊。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緊箍咒是咒語,只能念不能戴。
★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九洲”的正確寫法應為“九州”。“州”本義為水中陸地,后用作行政區劃名稱,水中陸地義也改用“洲”字來區別表示。“九州”為中國的代稱。
★書面文字中經常混淆的詞語是:權力/權利。如:“業主的合法權力應該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經濟生活的權利應該受到限制。”在這兩個例子中,“權力”應為“權利”,“權利”應為“權力”。“權力”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者是職責范圍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別人的服從和執行為前提的;“權利”則和義務相對應,它是以依法獲取或者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為特征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成語運用中常見的詞形錯誤是:唇槍舌戰。如:“法庭上一番唇槍舌戰,誰也沒說服誰。”漢語詞匯中有“唇槍舌劍”,義為唇如槍,舌如劍,形容爭辯激烈,言辭鋒利;也有“舌戰”一詞,《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節,“舌戰”指口頭交鋒。“唇槍舌戰”顯然是兩者雜糅的產物。
★引用古詩名句的常見錯誤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節時,媒體上常會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往往把“生明月”誤為“升明月”。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個“生”字氣象萬千,出神入化,是詩中的傳神之筆;誤為“升”字則成了直白的寫實,既不忠實于原著,又削弱了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