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責怪中國居民不消費
應該要問政府是否給了居民放心消費的環境;不要把消費綁定在車市、樓市上,而應該發展參差多態的服務消費品種
特約撰稿葉檀
在紛攘的經濟領域,中國達成的最重要的共識,就是經濟結構必須調整,擴大內需成為調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12月上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未變,寬松的刺激政策將得到延續,但在經濟稍穩之后,調結構與擴內需被放在了異乎尋常的重要位置。
該會議確定了兩大消費推手:第一強行刺激居民消費,以維持消費的增長。第二是想方設法促進農村消費。
中國目前有必要創造新的有效消費,而不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方式,讓居民不顧未來生活壓力盲目消費。
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誤解,就是中國人有錢也不消費,這種“落后”的傳統文化使得中國政府推進消費增長率的努力消泯于無形。事實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增長一直較快,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消費增長依然保持了較高水平。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21.6%,增速加快4.8個百分點。而2009前三季度,消費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在今年的房地產、車市消費稅費的刺激下,我國的房地產、汽車等消費創出新高,而奢侈品消費已經占據全球第二的位置。
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相比,與居民必須考慮的養老等負擔相比,居民消費并不低。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8.6%,2007年為52.3%,16年下降1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政府和企業收入上升16個百分點。政府收入上升,是部分稅率偏高和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增長過快所導致;企業收入上升,與壟斷性行業的壟斷利潤有關。
如何擴大消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
今年由于稅費刺激政策,使樓市與車市消費處于前所未有的高位。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短期興奮劑不可能有長期療效,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負作用。如果刺激政策退出,樓市與車市將大幅下滑,如果繼續對某些行業實行刺激政策,相當于單向補貼,提高其他行業的成本,最終會傳導到原材料等領域,形成普遍通脹。
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與有效消費群體是正確選擇。關心中國經濟的人不難發現,近兩年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心逐步傾向農村——從免除農業稅費到浙江等地正在試驗的農地入市流轉,而中國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把農業人口的轉移、從城鎮就業到落戶等制度的配套改革作為改革的重點。
主要力量都在轉向城市化,轉化農村消費。農地流轉改革成為重點。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農村土地調查任務全面完成。政府累計投入工作經費約150億元,全國2859個縣級調查單位全部完成了農村土地調查,縣級調查成果都已上報國家核查。這為中國未來的土地利用、城鎮化的進程、農地永佃等改革奠定了基礎。毫不夸張地說,未來一輪中國基本消費者的增長點,就在由城市化進程而引發的小城鎮消費。
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已達45.68%,處于走向城市化國家的關鍵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率在30%-60%間,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黃金時期,因此,未來5-10年,將是我國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時期,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達到55%-60%。如果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打工者能夠從候鳥變成定居者,中國的消費完全可以上升10個百分點以上,未來消費拓展大有空間。
不要責怪中國居民不消費,而要問政府是否給了居民放心消費的環境;不要對盡力消費的居民實行減存款利率等刺激療法,而應出臺培育有效消費群體的政策;不要把經濟把消費綁定在車市、樓市上,而應該發展參差多態的服務消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