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人性的勝利
仿佛本刊又改為科技版了。
無論封面專題是娛樂還是科技,都是不得已使然,它充當了輿論導向或話語環境發生變化的風向標。
和工業時代迥然不同的是,科技時代的日新月異,總會讓人目不暇接,更新換代速度遠遠超乎人們想象。
難得如此專心致志收集歸納了過去10年100個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東西,歸納整理得如此細膩,也是難得的貢獻。很多新的發明和發現,和互聯網有關,沒有互聯網,就沒有科技進步的一切。
100個甚至更多的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廣,不僅是科技的勝利,也是人性的勝利,這是一個新的觀點。科技和人性如此緊密的靠近,讓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世界據說也因此變得平坦。
特別懷念患上老人癡呆癥的高錕,沒有他的真知灼見,我們仍將在黑暗和愚昧中徘徊。
楊錦麟(鳳凰衛視)
只愿生活更美好
新世紀寥寥數年,讓我們生活變美好的東西卻可以列成如此長的單子。細細數來,有多少東西是10年前不敢想,卻是今日少不了的。大概是早已習慣這些令我們幸福的新事物,所以忘記了感恩,而看著這長長的“名單”,不禁感慨,10年前沒有它們,我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往往,不曾擁有過就不了解它的好,有或沒有,存在與否,都覺得沒有所謂。而一旦擁有過,再倏忽失去,就覺得心有牽掛,缺失了點什么,頗有不適。大概是熟悉成了習慣,終究產生了感情。
10年里,我們擁有了那些讓生活美好的東西,也倒下了一片走在前面的烈士。飯否掛了,BT關了,一些字幕組隱退了,選秀舞臺上的游戲規則也赤裸裸地標注著炒作與操縱。突然想提筆記錄點什么,才發現自己的Blogbus也悄然無聲地咽了氣。
近日網絡上激烈討論著Blogbus的垮掉,論原因,論后事,都不可考。只愿若干年后,看著這一類的文章,能夠像今天一樣地感同身受,能夠覺得生活變得更美好。而不是長嘆一聲:生活曾經美好過。
繡繡(南京)
《新世紀100個好東西》網友評論
早已經風光不再了!唉,現在放眼望去,哪里還有高質量的樓層啊,大家有空去網易地盤佬博客回憶下以前網易評論的風光時代,實在叫人懷念啊。
塔馬蒂(網易深圳網友)
如果你看不懂這篇文章介紹的東西,那么恭喜你!你徹底out掉了!跟著哥補課吧。2010年第2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上總結了新世紀10年來100個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東西。我們感嘆,僅僅是短暫的10年間,這個世界竟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這其中有很多東西剛剛問世不久就成為了我們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文靜(搜狐網友)
《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100件生活好東西,居然第一名推薦的是twitter。騙人,根本沒有這個網站!
Youthfilm(新浪網友)
記者眼
離不開的大海
早一天,宋進還在中國的南海上,晚一天,他將離港而去,前往菲律賓。我與他聯系時,他正在黃埔港口附近轉悠。
宋進是去年2月被俄羅斯炮轟的新星號貨輪上3名中國幸存者之一,也是唯一仍繼續“跑船”的海員。他不愿意出海,但生活所迫又沒有其他辦法。
去年7月,他在縣城買了一個80多平米的房子,首付要20多萬元,東拼西湊,借了近10萬。31歲了,媳婦還不知道在哪個方位,新房子備好了,娶媳婦就容易了。
為了還清債務,宋進左思右想之后還是出來“跑船”了,“海上的活比陸地上工資高”。他簽了半年的合同,等到3月份回家,那時候他可以搬到新房子住了。
他去新公司應聘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已經是“名人”了,并不像老水手告訴他的那樣,“像你這樣的船員,大難不死,是有福的人,船老板都搶”。上船后,一個來自威海的水手幾次跟他說:“我看你怎么面熟,好像哪里見過。”他不得已告訴同事,“你肯定是在電視上見過吧。”此后,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就是那個出事船上的船員。在海上無聊的日子,其他船員會好奇地問,“當時俄羅斯的炮彈是怎么打過來的?”他也會輕描淡寫地給他們講,他仍然不愿意回憶過去。
在家休息了半年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覺得公司應該對他們的事有個說法。新星號貨輪出事后,他的電腦、現金等等全部沉入大海了,工資也沒發。現在,那家公司已經關門大吉了,他也沒收到任何答復。
后來,他聽說死者家屬得到了賠償。他也就安心了,自己的物品損失算不了什么。
這次,船在廣州黃埔港停留兩天,在這個港口他們已經停靠過五六次,可廣州城區他一次也沒去過。
本刊記者 譚翊飛
一本書的故事
初中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雪白血紅》。在一個親戚家看到的,很爛的封面設計,很差的內文排版,以我當年語文能力,就能挑出大把錯別字。這是一本盜版書,但親戚跟我說,好書,值得看。
以當時的接受能力而言,這書深了點,看完之后就兩個感覺:第一,作者文筆真不錯,但講的內容和教科書不一樣;第二,盜版書害死人。
再一次遇到這本書是很多年以后了,我已經工作,一次整理電腦時發現居然有這本書的電子版,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下的。
打開看看,又有了新的感覺:文筆確實好,很多段講述四野戰將的故事都能拿來作為人物報道的范本,不隱惡、不溢美;這是一個無限接近真實的故事,而且在那個年代就能發表,作為體制內一員,作者能有這樣的歷史觀,真不容易。
更沒有想到的是,過了不久,編輯小S拿了一本《槍桿子1949》,讓我采訪作者,竟然就是那個張正隆!
這本講述四野從山海關打到海南島的書,憑我的經驗來看,文氣明顯不順,很多地方都斷了。采訪張老師時求證,果然。這本書輾轉多家出版社,幾經大刪大改才得以面世。
作為一本盜版書的受益和受害者,我恬著臉向張老師求一本正版的《雪白血紅》,迎來的卻是張老師的無奈:當年出版社給的樣書都給收走了,連自己都沒有。
本刊記者 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