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造是發展的靈魂。創新能力實質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想象、思維和實踐的過程。在計算機教學中,我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本文從計算機教學方向探討了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教學策略;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教學觀念
早在多年以前,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的創造者,他們的創新能力將影響著一個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學技術的制高點。而這一切又深深依賴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教育能否得以順利實施。作為一名培養跨世紀人才的計算機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發展成為創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21世紀最偉大的產品不在科學技術,而在新型的學校教育。為迎接知識和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計算機教師的主要職能不能只是地單單停留在傳授書本知識上,構建基本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是我們當前教育最主要的職能。
“創新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敢于想象,敢于提出問題,最大限度地用眼睛去觀察,用頭腦去思考,用雙手去實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以主人翁精神參與教學活動,從而誘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路時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思維活動成功的先導。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創設情景,著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用妙趣橫生的問題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著眼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既要有認知目標,更要有創新精神、創造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發展和提高能力的主要動力。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沒有興趣就談不上創造。俄羅斯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不是限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教育的職能是通過具體的教育教學來實現的。只有建立與新教育職能觀相適應的新教學觀才能為教育職能的實現提供保障。過去,人們認為“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規定的知識、技能技巧”,“教學就是教書”,這些看法是片面的。教學是教書育人的活動,它的任務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我們教學的重點應該轉移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獲取知識,從而逐步建立和培養他們自主創新的能力,那種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基于知識歸納型或演繹型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會被時代所淘汰。
2 提供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只有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體驗,才能發現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培養創新的意識。教師應該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參加學習實踐活動,掌握知識,鍛煉技能,學會創新。
首先,精心設計問題,提供探究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在探究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其次,啟發學生積極質疑,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中的創造性品質首先表現在“質疑”這點上。“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第三,開設創造性的實驗,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計算機課程離不開實驗,加強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第四,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表現自己的創新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討論,合作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相互幫助,還有利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討論,加強交流,增強整體意識,在整體中學會創新,發揮自己的創新才能。第五,創設競爭和學習氛圍,促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激勵學生創新。教學實踐也表明,在教學中創設競爭的氛圍,是培養學生探索興趣和獨立思考習慣的重要途徑,適當的良性競爭可以促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獨創力。為提高學習的氣氛應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試驗過程中,學生們不斷進行著自我評價、自我完善,最終不但能掌握要求的全部內容,而且對學生來說,感到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怎樣去學習的方法,為學生今后能獨立使用其他軟件奠定了基礎。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決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側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并滲透思想教育和科學觀點教育,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繼而促進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從而達到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
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是現代社會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由于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高技術化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人際關系越來越錯綜復雜,人們的生活方式日趨緊張,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人,培養非智力因素是教育固有的屬性。計算機教育實踐的開展,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豐富的計算機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使其智力獲得應有的發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以及責任感、意志力、開拓求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計算機教育實踐中,教師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記憶的存儲庫,學生才不至于把學習作為負擔,而是自身樂于從事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擺脫厭煩情緒,使學生自主地去學習,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才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王力為.創新教育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
[3]吳貴寧.談“電子粉筆”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9).
[4]鄧保太.找準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切入點[J].計算機與信息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