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三網合一”已成為國際化的大趨勢。但是在中國,“三網合一”的道路并不平坦。有人歸因為技術問題,但是技術上的障礙消除總是有時日的;有人認為,最難的“融合”是體制和利益方面的協調問題;還有人認為,商業模式問題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但是,筆者認為:三網合一的最大問題是公平競爭問題。
現在的三網,在沒有合一的情況下,由于壟斷的慣性,服務質量已經很差,而有些服務,在三網沒有合一的情況下,消費者還可以有所選擇,如果三網合一意味著消費選擇的減少,消費者利益就可能受損。而新媒體是沒有國界的,海外媒體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一、廣電系統:面對三網融合機遇強勢出擊
在國家推進“三網融合”的政策中,符合條件的廣播電視企業可以經營增值電信業務和部分基礎電信業務、互聯網業務;整合有線電視網絡創新產業形態,推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寬帶上網等業務的應用等重點內容,對廣電行業來說是巨大的機遇。
2009年,湖南廣電將把金鷹網旗下的芒果網絡電視(tv.hunantv.com)剝離出來,并進行獨立域名、獨立品牌運營。這一事件意味著,國內4大主要廣電勢力——央視、上海文廣、鳳凰衛視、湖南廣電已全部涌入網絡視頻領域。
2009年12月27日上午,備受外界關注的“國家網絡電視臺”正式上線,并啟用國家網絡電視臺嶄新域名www.cntv.cn,標志著網絡視頻領域里的“國家隊”登場。同一時間段,上海文廣、湖南廣電等傳媒巨頭也紛紛搶灘網絡電視臺市場。
筆者認為,國家網絡電視臺實質還是廣電媒體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網絡電視,只不過收視終端由電視、廣播轉向了電腦、手機。CNTV的啟動儀式上使用廣電行業的術語“開播”而非互聯網行業熟稔的“上線”也似乎暗含了這一定位。網絡電視臺將依托原有的強大的制作團隊和內容資源通過互聯網、有線電視網等新的傳輸通道擴大節目的覆蓋面,吸引更多的受眾注意力。它的出現符合數字時代傳媒向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的大趨勢,與之前已經進行的數字電視、手機電視、IPTV、互聯網音視頻網站制作與播出平臺分離的現狀相反,網絡電視臺開始融合直播、點播廣電節目,以開放的心態與電信運營商以及技術支持商合作。
真正意義上的網絡電視(IPTV)是利用因特網向公眾提供電視或數字電視、甚至更高質量的電視服務的多頻道技術①。這種技術只需受眾在現有的電視機上安裝專用modem或機頂盒,插上電源就可以通過因特網進行視聽享受。簡而言之,即是電視上網,將電視作為瀏覽終端,接入寬帶即可進入互聯網暢游。網絡電視的出現得益于技術與市場環境下盈利模式的成熟。上世紀末,無線技術、寬帶和集成電路的高速發展為網絡電視掃清了技術障礙,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直接連接電視收看網絡視頻節目的機頂盒,而由于看到網絡視頻領域的巨大潛力,SONY已經與Google合作、松下也在與YAHOO合作開發網絡電視,不久的將來購買匯集網絡功能的電視不再是奢望。同時,網絡電視通過同一種終端實現播放和上網兩種功能,其方便快捷將贏得消費者的歡迎,市場價值已經凸顯出來。但是,總的來說,目前中國IPTV的應用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消費者收視習慣的培育以及與現有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得其覆蓋面并不廣泛。
網絡視頻則是指視頻網站提供的在線視頻播放服務,主要利用流媒體格式的視頻文件進行播放。2006年,被業界公認為是網絡視頻發展的元年,2007年成為中國網絡視頻的全民參與年,很多人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習慣了網絡視頻生活。中國目前網絡視頻領域發展方興未艾,用戶規模持續增長。據2009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4次統計報告顯示,半年內網絡視頻用戶增長了10%,網民規模達到2.22億人次,使用率達65.8%。優酷、土豆等大型視頻分享類網站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
二、 廣電系統的強勢地位與公平競爭問題
廣電系統集體布局網絡視頻產業,首先是看到了新媒體行業強大的市場潛力和巨大的廣告價值。
具有廣電背景的網絡電視臺可謂使出渾身解數來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國國家網絡電視臺對外宣稱的定位是打造我國最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互動傳播平臺,形成全球化、多語種、多終端的節目分發體系。央視為打造國家網絡電視臺在人才儲備、技術支持、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給予保證,前期資金已經超過2億元,對于搶占新媒體、網絡視頻領域大有勢在必得的決心。而上海文廣也推出“上海網絡電視臺”、湖南衛視打造獨立域名“芒果TV”以及鳳凰為視頻業務積極融資來分食網絡視頻這塊蛋糕。廣電巨頭旗下的網絡電視臺優勢不可謂不明顯,前景不可謂不樂觀,但是網絡畢竟是廣電行業不擅長的區域,要想順利、長遠發展依然有困難和阻礙。
網絡視頻國家隊的浩蕩亮相出現在廣電總局聯手工信部大舉清理無證經營的視頻網站的背景之下,大批傳統的依靠p2p模式的視頻分享類網站遭致關閉的命運。正版、海量、清晰、流暢的視頻已經成為互聯網視頻領域的初級入門條件,視頻分享類網站將迎來政策、版權、競爭等多方壓力的侵襲,而這些對擁有廣電背景的網絡電視臺來說卻是在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國家網絡電視臺的出現是有其政策推動力的。此前由優酷、土豆等主宰的網絡視頻市場或因此遭遇新一輪洗牌。廣電系統幾乎在同一時段開始或醞釀打造網絡視頻和網絡電視臺不是一次偶然,其背后是深厚的市場和政策因素在合力推動。
2009年年末,中國網絡視聽界吹響了保護知識產權的號角。一大批沒有視聽許可證的試聽網站被取締,其中包括幾家最大的BT網站。保護知識產權是好事,但是對從網上自由下載的中國網民而言,堅壁清野的“取締”也讓人悵然若失。
網民們擔憂,當這一輪權力主導下的網絡圍剿行動之后,會不會形成財大氣粗而又合法“領證”的試聽網站壟斷網絡的情況?果如此,網民們還能不能享受免費的視聽享受?如果說保護知識產權的正義行動最終變成了為壟斷試聽網站獲取壟斷利潤而背書,這樣的正義將使得中國互聯網變得死水一潭、了無生機。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開播了,人們的擔憂似乎正成為現實。網民們自然聯想到,此前的網絡圍剿行動是為CNTV清理門戶。
談及CNTV的壟斷,并非網民們無端的揣測,而是CNTV的自我表白。CNTV網站明白寫著“建立我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以網絡視頻為核心的多媒體數據庫,把中國網絡電視臺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網絡視頻正版傳播機構。相對于目前民營視頻網站飽受詬病的盜版侵權問題,中國網絡電視臺優勢明顯。”
體制內的“優勢明顯”,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壟斷。如果考慮到各省市衛視和地方臺的網絡進軍,互聯網絡的視聽空間將全部為“官臺”所把持。網民們對“官臺”并不排斥,只是呼吁管理者降低準入門檻,也讓民營的、甚至網民自己的網絡視聽網站有生存的空間,能和“官臺”形成平等競爭的機會。
依照中國現有的相關政策,網絡電視臺的牌照是很難申請的。因此,形形色色的沒有視聽許可證的視聽網站,或許真的是盜版的淵藪,但存在即有合理的邏輯基礎,并非一無是處。如果說管理者給予這些網站繼續生存的機會,在視聽許可上降低門檻,通過引導使其走上正途,也許是更為專業和合理。先是無情圍剿掉數百家視聽網站,繼而隆重推出官方的CNTV,使得反盜版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管理正義和法治內涵異變為權力的目的性作為。現實世界有一個CCTV就足夠了,虛擬空間何必再多一個CNTV?兩者通吃,希求壟斷,這不符合網絡空間百花齊放和自主娛樂的原則,也不契合虛擬世界的規律。
2009年年末,廣電總局嚴打BT網站,現在已經關得差不多了。繼大力整頓BT下載后,廣電總局將于2010年1月開始整頓視頻網站,監管重點將是已取得視聽牌照的視頻網站。網站如果違反相關規定,出現侵權盜版或違規節目等問題,廣電總局也會查處,情節嚴重的甚至將直接被吊銷牌照。風雨將來之際,視頻網站已開始做出反應。2009年12月22日,被盛大收歸旗下的酷6網宣布,已開始全面刪除沒有版權的視頻內容,并停止用戶上傳影視劇;同時,與某網站共同建立1000萬美元“國際影視版權聯合采購基金”,專門用于購買海外影視劇。另據了解,土豆網已于本月20日大批刪除無版權的美劇、韓劇等影視作品。
酷6網走出了這一步,其他視頻網站只有跟進,否則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優酷網CEO古永鏘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優酷會避開央視的強勢領域,避免與其發生直接競爭。
目前互聯網視頻行業以民營資本主導,“國家隊”進場將影響整個格局。國家網絡電視臺的目標是搶占視頻資源、新媒體、手機電視和“三網合一”等制高點,其沖擊力顯然不僅波及民營視頻網站,還會影響手機電視乃至整個新媒體領域。
一些業內人士對“國家隊”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網上視頻分享是“草根”文化,這本身就與國家電視臺的定位不符。如果國家電視臺一方面拿著財政的錢,一方面借助國家力量參與市場競爭,這對民營視頻網站顯然不公平。
因此,反盜版也要反壟斷。
三、尊重新媒體發展的特殊規律,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新媒體有其特殊的產業發展規律與技術特點。在制定有關新媒體和三網合一的政策與法規時,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政策制定與立法原則應該是順應和促進新媒體和三網合一產業發展,規范與發展并重。新媒體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分類,按照其與傳統媒體的關系,新媒體可以分為:不依托傳統媒體的新媒體,依托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前者管理難度大,但是代表了產業主流與方向。后者可以比照傳統媒體的管理模式,管理難度小;但是從新媒體發展走過的歷程來看,后者受制于已有的管理模式、人員結構、思想觀念、資金運作等因素,很難成為新興產業的主體。我們的政策法規不應該制約前者的發展。
我們目前對新媒體內容的管理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重“規范”輕發展。政策法規本應該是促進新媒體產業的發展,而事實卻是許多政策法規在制約其發展。
新媒體是沒有國界的、是世界的。壟斷只會帶來高昂的成本。這里的成本是指廣義的社會成本。
注釋
① 柳承燁、鄭寅淑:《試論網絡電視在海外的運用》,《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4期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一代互聯網環境下輿論引導與控制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新聞自考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