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聞言論的力量
——評《始于“鬧劇”終于“喜劇”的周老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報紙上的言論、評論、包括某些社論,寫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好看,至少比較貼近老百姓、讀者的口味,少了一點官腔官調,已不是過去那種“官樣文章”了。這樣的言論能入耳入腦入心,效應比較好。
2009年12月31日讀《新民晚報》刊登的《始于“鬧劇”終于“喜劇”的周老虎》一文,就有這樣一種感受。首先作者向我們報告了一個信息:“周老虎”案審結一周年之后的今天,周正龍蓋起了鎮平縣獨一無二的洋樓;被免職的原林業局長雖然不上班,但還照領高薪;相關責任人等也都被“變相補償”。哇!這是一般善良百姓始料不及的,于是作者得出一個結論:“周老虎”這出戲是以鬧劇登場,現在可謂是“大團圓”,以喜劇結局。這個概括確實是那么一回事,令人十分感慨!
那么言論到底要揭示一個什么理念呢?全文寫得很輕巧,只要把從鬧劇到喜劇過程中某些細節、節點展示開來,讀者就能悟出個中三昧。周正龍家在當地是一個普通而貧窮的家庭,20萬元蓋起小洋樓,在當地算是獨一無二的。那么他怎么會“因禍得福”呢?下文就展示了幾個要點、關鍵的細節或節點。比如去年周被判刑不久,又提出要翻案,原因是“無法生活”。論案子本身,他自知是翻不過來的,但“鬧”一下有好處,果然不久,周正龍又說“不翻案”了,稱翻案書是女兒所寫。這前后矛盾的言行,雖然靠不上譜,然而鬧一下之后,確實得到巨大的實惠,可以“有法”,甚至有滋有味地生活了。再聯想從鬧劇到喜劇全過程中充滿著不少對觀眾的戲弄與荒誕的情節,雖然大家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破綻,“卻永遠都無法揭開‘編劇’和‘導演’們幕后的懸結了”,這一筆是很厲害的,直指這出鬧劇到喜劇后面的策劃者嘴臉。
這樣的言論、文章讀后,令人感到解渴,因為它用的是事實、鐵證如山的事實,讓事實本身過程中的矛盾與破綻來說話,用事實揭開其中的理念與深層次的內涵。這對幕后者是一種針砭與批判,對老百姓是善良的提醒與告示,很好,這就是新聞言論的力量所在!
(二) 事小也感人
元旦小長假三天,《新民晚報》可看內容不少,比如1月30日星期天民間收藏版精彩內容也不少,除了《華君武與束紉秋的一段圣誕情》很招人耳目外,《毛澤東保存的火柴盒》一文也很感人。
文中所寫事情雖很小,但足以感動人。作者也算有心人,在韶山參觀“毛澤東紀念館”時,看到展柜中幾盒北京火柴廠的仙鶴牌火柴,引出一段偉人的真實故事。原來毛澤東生前吸煙量大,火柴消耗也多,但他非常注意節約。比如用完火柴的空火柴盒,他舍不得扔,叫警衛員到北京火柴廠買些散裝火柴梗裝進去,同樣可使用。有一次一位新來的工作人員不知毛澤東這一習慣,把空的火柴盒扔掉了,毛主席批評了他,并講了火柴盒是木材做的,節約火柴盒就是節約木材的道理。
看完“收藏”版的這一真實小品,很感動。偉人何謂偉人,當然主要表現在一些豐功偉績上,但平時生活中一些細節、小小事情,常常也可折射出偉人的高風亮節。偉人雖已故去,但作為我們的記者、通訊員、作者如果常常做有心人,從一些偉人生前不為人所知的小事中挖掘出新聞或趣事來,往往也可以小見大、昭示后人,特別對今天反腐倡廉或注意環保、提倡節約等方面,都是一種提醒、借鑒與促進。所以,從這一點上說,辦報人眼界要開闊,報道面可以更廣些,只要我們善動腦筋,在生活的富礦中是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信息、有內涵的事情與材料來,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