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網絡問政制度的關鍵:建立有效的身份識別系統
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建立有效容易識別的身份系統是網絡發言人制度得以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在現實社會中,政府新聞發言人發布的信息具有權威性、公信力強等特點,新聞媒體可以根據政府新聞發言人發布的相關信息制作新聞作品。如果信息的發布出現錯誤,那么,依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可以追究政府新聞發言人的法律責任。實行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之后,政府新聞發言人必須隨時在互聯網絡上回答公眾提出的問題,凡是記錄下來作為證據保全的政府信息,都可以作為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的依據。
然而,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特殊性就在于,互聯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無法直接識別網絡新聞發言人是代表政府,還是代表個人或者某些團體。如果不能對當事人的身份進行有效識別,那么,相關法律關系就會始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
所以,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的關鍵在于身份識別。政府的網絡新聞發言人不能僅僅滿足于發布權威信息,他還必須承擔身份識別的特定義務。換句話說,網絡政府新聞發言人必須以恰當的方式,按照法定的程序,確保自己的身份不會被冒用,只有這樣,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應如何完善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身份識別系統呢?筆者以為應當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高度重視網絡的虛擬性特征,盡最大可能表明政府網絡發言人的身份,不能讓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實施一開始就陷入到魚龍混雜、魚目混珠的混亂狀態。要想提高網絡發言的權威性,必須增加網絡新聞發言人的透明度,只有實現現實與虛擬相結合,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才能更好地利用網絡新聞發言人平臺,為公眾提供可靠的信息。
其次,建立第三方認證制度。現在網絡新聞發言人往往是通過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官方網站發表意見,這對于提高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發布信息的權威性具有一定的幫助。但由于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官方網站,是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負責管理的,一旦公眾的批評意見得不到及時處理,或者新聞發言人機構有意識地屏蔽比較尖銳的問題,那么,受到損害的不僅僅是網絡新聞發言人,還有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政府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同時,應當建立第三方認證制度,確保公眾的信息都能及時得到反映,避免網絡新聞發言人平臺成為一個只反映政府意見的“半導體”。①
事實上,當我們在討論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時,應當充分地意識到,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是代表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全面回答公眾提出問題的系統化制度。這就要求政府負責人調動一切政府資源,協助網絡政府發言人開展工作。如果政府新聞發言人只是在網絡上例行公事,扮演上傳下達的角色,或者用官樣文章竭力營造和諧的氣氛,而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那么,網絡新聞發言人很可能會被公眾所拋棄。
總而言之,建立有效的身份識別系統,是網絡政府新聞發言人開展工作的關鍵;提高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公信力,是發揮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前提。只有建立可識別的信息系統,確保公眾隨時可以通過網絡與政府新聞發言人溝通,政府新聞發言人能夠真正解決公眾關心的問題,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才能發揮作用。②
二、網絡問政制度的基礎:信息交流去“官僚化”,語言“網絡化”,以誠待人
網絡發言人制度是一種創新,但其所以新,不僅在于利用了網絡,更貴在創造了一種全新與民溝通的策略與方式。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是原來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向網絡的延伸,但又不僅是簡單的克隆、復制。它應該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從而獲得自身的創新價值。
傳統的新聞發布會,仍被視為體制內的信息發布方式。這種發布方式主要是單向度的,交流的渠道也是官方或半官方的上傳下達。顯然,網絡發言人不能這樣。在網絡社會中,網絡發言人所應對的是無數個現身的或是隱身的網民,是以一應對無窮大的交流方式,網絡是一種更新階段的民主表達方式,在這個虛擬世界里,可以說沒有上下級,彼此是平等的主體,大家只有一個身份,就是網友。這種平等的觀念為政府與民眾的溝通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挑戰。通過網絡推心置腹,以往政府難以奏效的宣傳可能更為網友接受;也因為平等,一些以往習慣了的體制內上下級間的工作模式,在網絡上復制也會遭到抵制。由此,網絡發言人并非上網就“靈”,干得不好,人家還會說你是“托”兒。③
網絡發言人與網民溝通的基礎在于“去官僚化”,以網友的身份融入到網友中去。長期在機關工作的人習慣了凡事畢恭畢敬,言必四平八穩。網絡語言需要世俗化、生活化、情感化與幽默化,如此才能與網民打成一片,網民才能向網絡發言人坦露心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此基礎上,網絡發言人才能順乎民意,引導民意。例如在國慶60周年大慶后不久,佛山一網友在網上就向佛山公安局網絡發言人“幽了一默”:“交警同志,向你反映一個問題,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時許,一輛牌號為京V02009的紅旗牌小轎車從天安門中華門開出,壓雙實線違規掉頭,沿長安街逆向行使,希望嚴肅處理。”誰都知道那是閱兵式,但網友的提問還得回答,市公安局發言人也很幽默:“你反映的情況是真實的,但我們無法處理,對方人太多,飛機、大炮、導彈,而且核武器都帶來了,實在招惹不起,敬請保持圍觀姿態!”④這樣的語言其實就是網絡上常見的,這樣的帖子一般都會點擊率很高。政府部門的回復與信息發布要被更多網友傳閱,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機敏與幽默。
此外,若想與網民交流取得理想的交流效果,網絡發言人還應講究傳播技巧。如果只是把新聞發布會上的材料電子版發布到網上,那絕對是對網絡新聞發言人工作的簡單化。網友希望發言人與他交談,而不是“你講我聽”。網絡發言人應在充分熟悉政策與領導授意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理解融會貫通后,用生活化的語言將信息表達出來。在網聊中,可能會碰到過激、過分的言詞,但網絡發言人應該寬容,適應網絡游戲規則,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活潑的語言風格與睿智的表達技巧固然重要,但幽默也不是一味“打哈哈”,網友最需要的還是發言人誠摯的態度與辦事的決心。最重要的是問有所答,回復有落實,才能真正得到網友的信任與接納,才能真正把網絡發言人制度運行下去。
三、網絡問政制度的核心:“實”字當頭,建立相關監督問責制,贏取網絡公信力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
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政府網站、省長/市長郵箱、官員博客、網絡發言人……政府和官員不斷通過各種形式在網上問政于民,網絡問政近年已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和黨政官員的執政新風,而網絡發言人則是網絡問政的最新表現形式,然而,從“史上最牛政府網站”到“空殼博客”,從“已閱”式官腔到“沒時間跟你閑扯”的雷人語錄,通過網民發帖“意外”曝光的網絡問政渠道形同虛設的新聞層出不窮。這既反映出廣大網民對信息公開、民意訴求的渴望,也暴露出有些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態度冷漠、推諉塞責、怠慢拖延,致使網民反映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同時也極大地挫傷了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網絡發言人制度能否有效實施,核心在于網絡發言人制度是否能落到實處,“實”字當頭,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網絡發言人制度的實施要有強有力的監督問責制來配合實施,這樣才能保障大多數網民的問題有問必答,這樣才能真正架起一座政府與網民交流溝通的平臺。然而,以廣東為例,此次廣東省設立的網絡發言人上任當天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網友曉白在加入廣東省公安廳的QQ群之后,兩次嘗試添加6個部門公布的發言人的QQ號,發現只有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QQ在線,其余5個部門網絡發言人的QQ一直顯示為離線狀態。此外,多數單位都是用部門名稱作為QQ名,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兩個QQ號碼名為“噢拉噢啦噢啦”、“百川”,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此,有網民評論說,“政府網絡發言人是一出好戲,但能不能唱好,關鍵還取決于政府部門的態度,還在于政府相關部門有沒有決心出臺一系列的監督問責措施來保障網絡發言人制的實行。”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并不難,只要掛個號或者設立一個QQ群就是了。難就難在有問必答,難在持之以恒,難在“實”字上下功夫。⑤
筆者于2009年10月15日8時至10月16日通過天涯網社區論壇向2000名網友發起關于“網民對網絡發言人制度的看法”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1.5%的網民認為,在目前,網絡發言人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套“自選動作”,遠未形成具有剛性約束力的制度效應,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只有11.8%的網民認可這一制度,認為政府設立網絡發言人能更大程度上滿足和實現網民對于政府事務、社會熱點問題、突發性重大事件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此次調查時間短、范圍窄,或許只有管中窺豹之效,但從中也不難看出,網絡發言人制度要想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架起上情下達、下情上知的連心橋,政府相關部門必須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并建立相應的監督問責機制。對網絡問政渠道形同虛設、信息不全、敷衍民意的情況進行問責,以群眾的滿意度與互動的工作效率為衡量標準。只有這樣,網絡發言人才能真正走得更遠,在廣大網民心中生根發芽,最終成為參天大樹而不至于胎死腹中,以“作秀”之名罷場。
注釋
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16/content_12244618.htm
②http://news.21cn.com/guangdong
/yaowen/2009/10/13/6963797.shtml
③http://news.163.com/09/0918/
18/5JGUEQK5000120GU.html
④http://www.cyol.net/zqb/content
/2009-07/08/content_2747221.htm
⑤http://www.infzm.com/content
/36279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