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來華的外籍人士日益攀升,僅上海每年常住的外國人就高達50多萬。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給自己取個中文名字更是成了新鮮時尚的事情。上海一名女孩發(fā)現(xiàn)其中商機,于是利用所長,針對性地專為外賓取名,短短一年時間,她就賺了個盆滿缽溢。她為何能成功,又帶給人們什么啟示呢?
辭職專為外賓取名字
李笠今年25歲,上海市人。2007年,她從上海一所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畢業(yè)后,本想出國任教,但應聘時,因為國外相關機構對教師資質具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她幾次應聘都被淘汰。此后,她給人當過英語家教,還做過臨時翻譯,不久,應聘到雅博翻譯公司擔任對外翻譯員。
2008年5月的一天,李笠與兩名來自西班牙的年輕外賓——Spalding與Simon一同聚餐。吃飯時,不知不覺間聊到了名字這一話題。Spalding頗為郁悶地說:“我十分鐘愛中國文化,一直想取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可中文博大精深,我翻遍詞典也沒找到合適的名字,要想取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實在太難了。”Simon深有同感。看著兩個為中文名字發(fā)愁的外國朋友,李笠驕傲的民族感油然而生,見此,她主動攬下了幫他們取個中文名字的差事。
可如何才能為他們取好中文名字呢?李笠動起了腦筋:Spalding架著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面龐,同時,他十分鐘愛中國的儒家思想,對《論語》《道德經》等經典著作推崇有加。結合這種情況,她幾經思考,終于想出了石抱典這一名字——既與英文名Spalding發(fā)音相近,又具有濃重的中文氣息。接著,李笠又給年輕俊朗的Simon取名為奚明,這個中文名字簡單易記,朗朗上口,同樣獲得Simon的喜愛,他甚至將自己的中文名字通過短信,發(fā)給了認識的中國朋友,并懇請稱他為“阿明”、“奚先生”。
這樣,在石抱典與奚明的介紹下,隨后又有幾個外國朋友請她幫忙取中文名字。其中,包括一個原本有中文名字的外賓,但他并不喜歡自己之前的名字——翰國瑞,他特別俏皮地說:“用中國話說,這事讓你費心了,我無以為報,所以只好向你支付報酬了,這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結果,李笠給他取了個中文名字叫韓谷睿,他不由分說將500元人民幣塞到了李笠手中,并特別強調說:“我的新名字至少值這個價。”李笠知道外國人向來豪爽,便索性收下了。
這讓李笠突然冒出了一個新奇念頭:反正眼下自己工作不如意,不如將為外賓取中文名字的事當做一項職業(yè)做,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外賓解決取名的煩惱,還能將自己的語言智慧轉化為可觀的報酬,可謂一舉兩得!
請炫出你的中文名
隨后,李笠辭去了工作,專門為外國人取名。
2008年7月1日,李笠在上海熱線和上海同城等論壇發(fā)出帖子:“親愛的外國朋友們,如果你長期生活在中國,是否想擁有一個中文名字呢?你是否想回避別人稱你為約翰、查理、杰西……從而換成富有中國氣息的中文名字……”帖子發(fā)出后,很快就有很多人點擊。但兩天過去了,卻沒有一位外國人撥打電話。李笠有些疑慮:難道給外賓取名沒有市場嗎?
直到第3天,一個叫“鞋帶松了”的網友在長長留言后面跟帖道:“你的創(chuàng)意不錯,但外賓能看到樓主的帖子嗎?”一語驚醒夢中人,李笠意識到,自己按照慣性邏輯,選擇的都是中文論壇,這顯然不是外賓常瀏覽的網站。通過向外國朋友打探消息后,她隨即將“陣地”轉移到了MSN聚友、芯源龍網等網絡社區(qū)。找準方向后,不到半個小時便迎來了一筆業(yè)務。
來自英國的Shangold通過MSN告訴李笠,他來中國上海已經一年了,但卻一直沒有中文名字。李笠考慮到他是一位商人,給他取了個“尚鈷德”的中文名字。當李笠把“藏金(gold)而不露,含德而不威”的寓意解釋給他聽后,他如獲至寶,當即將MSN簽名改為:“尚鈷德——高尚的尚,道德的德”,并爽快地通過支付寶向李笠支付了500元人民幣。
有一次,一個叫Mauro Gemell的美國小伙子找到李笠取名。李笠一連想出“鰲蓋”、“鮑格”、“馬儒”、“懋績”等中文名字,可都被他否決了,他的理由是筆畫太多,難以書寫。接著,李笠又連續(xù)取了幾個筆劃相對簡練的名字,但也被他否定了。Mauro Gemell剛來上海不久,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因此,李笠最終為他取名為“毛吉”。為了說服他,李笠還將與“吉”相關的吉祥禮儀、吉祥飲食、吉祥服飾、吉祥圖騰等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他,而且費了很大功夫,教他學會了王春雷的《吉祥》歌曲。一番“吹毛求疵”后,挑剔的毛吉總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由于為客戶服務周到,李笠為外國人取中文名字的業(yè)務開展不到半年便在滬上洋人圈里小有名氣,僅2008年2月,她通過MSN就接待了外國客人17人,收入達8500元。這樣的收入,讓李笠信心倍增。
輕輕松松月賺5萬
隨著取名服務量的增多,李笠還發(fā)現(xiàn)了外國人很多十分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比如英國人對姓沒講究,但對于名都偏好俊秀的類型,希望最好能有知名品牌般的名字,如“茜薇”、“若玫”、“伊芙”;來自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西歐外賓,對自己的中文名字要求一點也不浪漫,我們越覺得俗氣的名字他們越是喜歡,如“康秋菊”、“喬有志”、“張桂花”等;冰島、瑞典和芬蘭等北歐國家的外賓敲定的中文名字十有八九都含有健康、長壽、祈福的寓意,如“尹日新”、“尤長健”;最有趣的是美國人,他們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將自己的姓氏定為“孔”,“孔繁文”、“孔二”、“孔明”……李笠通過瀏覽外國網站,了解各國的習俗與名字愛好,并不定期在網絡論壇里發(fā)布消息。
由于了解了各國外賓的喜好和文化背景,李笠在網上接待客戶時就有針對性地為他們“量身定做”中文名字了。通常情況下,她只需提供2~3個名字,對方看后便能從中挑選到滿意的。
2008年6月的一天,李笠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從7月1日起,國家建設部新實施的《房屋登記辦法》中第15條規(guī)定:“申請房屋登記的申請人應當使用中文名稱或者姓名,申請人提交的證明文件原件是外文的,應當提供中文譯本。”也就是說,以后外賓在中國購房都得使用中文名字才能辦理房產證,其中文名還得經公證處公證。李笠激動地跳起來,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她高興地想:要是能抓住這部分顧客,自己的生意無疑會更上一層樓。
為了讓更多外賓了解自己的業(yè)務,李笠在上海一個外語頻道投放了一則專取中文名字的廣告。雖然廣告時間不到10秒,但因服務獨特,又恰逢其時,因此收效甚佳。尤其是那些打算在中國長期定居或是購置房產的外賓,獲悉此事更是喜不自禁,對他們來說,李笠的服務簡直是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電視廣告帶來的第一位客戶是德國的Barclay,他是德國一家公司駐上海辦事處的負責人,鑒于公司業(yè)務在中國發(fā)展越來越好,他準備在上海購置一套房產,以便接家人來上海住。李笠給他取名為柏昆。
此后,因為買房取名前來找李笠的外國友人越來越多,平均每月都有20多人,加上非買房取名的業(yè)務,李笠每月的收入達到了2萬多元。尤其到了2008年8月,時逢北京奧運會舉行,洋人圈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文名字熱,甚至不少外國駐滬領事館的工作人員都將取中文名字的差事交給了李笠。生意紅火的時候,她一天可以接到四五筆生意。
2008年12月,在替外賓取中文名字的同時,李笠又在網上邀請了兩名有相關經驗的助手,專門負責提供設計中文簽名、制作中文名片等配套服務。2009年8月,李笠發(fā)現(xiàn)很多外國朋友都有刺青愛好,于是又與多家刺青工作室合作,專門為有需求的外國人刺青,將他們的中文名字刺在身上。這時,李笠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又增加了繁體字書寫刺青。如此一來,中文名字在外賓的眼里有了更加豐富的解讀,不僅是一個名字,而且還是一幅傳承著五千年東方文明的時尚圖案!
這樣,隨著業(yè)務不斷擴大,目前,李笠的業(yè)務每月都在100人以上,月收入已逾5萬元!接下來,她準備成立一家網絡工作室,以便為北京、廣州等其他城市的,甚至遠在國外的、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老外提供在線取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