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值得玩味: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8.8%,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16%,平均每年下降1%;而政府和企業收入上升16%。人民日報記者多地調查也發現,普通居民“干得多,掙得少”。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總體穩步增長的同時,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拉大。這一情況,引起社會反響和廣泛關注。
有學者認為,“干得多,掙得少”發出危險信號,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占比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資本回報比重卻節節上揚。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是一個普遍現象,企業財富明顯向資本傾斜。
危險一:“干得多,掙得少”,勞動者收入比重的下降,必然造成貧富差距的拉大,由此潛藏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成為發展路上隨時可能引爆的危險。社會的兩極分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帶來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矛盾的積累,長此以往,何談社會穩定?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勞動者勞而不得或勞而少得埋藏的積怨,必將為經濟發展蒙上一層陰影。加之,壟斷行業與腐敗造成的社會分配不公,令經濟問題很可能演變成為社會問題。
危險二:由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干得多,掙得少”,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干得多,掙得少”令國家在振興經濟方案中提出的拉動內需成為空談,這直接引發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乏力。事實是,居民有內需但這種需求卻被預期中的大宗開銷牽制,房子、教育、醫療、養老,這些逐漸成為很多普通勞動者已經無法承擔的生活之重。在居民財富下降的同時,有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5.4%,比發達國家低了30個百分點,也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最低點,比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低了約17個百分點。勞動者有錢不敢花,或者,不多的收入幾乎全部流入有限的領域,我國經濟發展又如何步入良性架構?
危險三:從道德層面看,如果勞動者辛苦付出依然生活捉襟見肘、困頓無依,社會的道德與良心何在?良性循環的社會生態應該為廣大勞動者建立一條看得見的上升通道。現實生活中,誠實勞動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必然帶來市場秩序的畸形發展;分配不公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整個社會價值判斷標準的失衡。勞動的價值被貶低,尋找利益的“捷徑”成為人人追逐艷羨的“財富傳奇”,這樣危險的暗示,必然導致整個社會正向價值體系的崩潰瓦解。
公平和誠實勞動是分配制度的原則,也是通往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真正讓人們“勞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順民心的要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