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1787~1854)是德國物理學家。他對物理學的主要貢獻是在研究導線中電流所遵從的規律時,發現了一條重要定律,這就是后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歐姆定律。
在18世紀初,電流、電壓等概念皆很模糊,特別是電阻的概念還沒有建立,當然也就談不上對它們進行精確地測量了。歐姆發現歐姆定律的研究工作長達10年(1817年~1827年),是在他從事中學數學、物理教學的業余時間完成的。在他探究科學真理的道路上,幾乎沒有機會跟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溝通,他的這一發現完全緣于他個人的努力和智慧,他不愧是一個“天才的研究者”。
歐姆是在傅里葉的熱傳導理論的啟發下進行電學研究的。歐姆猜想。導線中兩點之間的電流也許正比于這兩點間的某種推動力之差,他稱之為“驗電力”,即現在所說的電勢差(簡稱電壓)。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歐姆下了很大的工夫進行實驗研究。在剛開始的實驗中,歐姆使用的電源是“伏打電堆”,但是這種電池很容易極化,所提供的電壓很不穩定,給歐姆的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到了1821年塞貝克發現溫差電現象并發明了溫差電池之后,才為歐姆提供了具有穩定電壓的電源。于是,歐姆用溫差電池代替了電壓不穩定的伏打電池。
當時電流的測量還是尚未解決的技術難題,歐姆曾想利用電流的熱效應結合導體的熱脹冷縮來測量電流。但實驗發現這種方法很難取得精確的結果。后來他經過不斷探索,巧妙地利用電流的磁效應和庫侖扭秤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個電流扭秤,用它來測量電流,才得出了比較理想的結果,從而導致歐姆定律的建立。
1826年,歐姆在《化學與物理雜志》上發表的《金屬導電定律的測定》介紹了他的電流扭秤,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歐姆的實驗裝置原理是:用一個細絲懸掛一磁針。讓通電銅線與該磁針都沿地球子午線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鉍和銅溫差電池的一端浸在開水里,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兩個水銀槽做電極,與銅線相連。當兩個水銀槽與被測導體連線接成回路時。溫差電池使回電路中產生了電流,電流產生的磁場將會引起磁針的偏轉。歐姆假定磁針的偏轉角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于是就把電流這一電學量變換成力學量——扭轉角表示出來了。
歐姆在實驗時,配制了8根粗細相同、長度不同的銅導線,將它們分別接入電路,測出每次的電流(實際上是與電流成正比的磁針偏轉角度。即懸絲的扭轉角度),從而取得一組組數據。通過分析處理,最后得出了一個等式:X=a/b+x。其中X相當于電流,a相當于電源電動勢(簡稱電源電壓),b相當于電源內電阻,x相當于外電路電阻,上式實際上就是全電路歐姆定律。接著在1827年,歐姆出版了《伽伐尼電路:數學研究》一書,在書中他用數學方法從理論上推導了歐姆定律。
現在我們所學的歐姆定律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其內容是: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I=U/R,其中U表示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單位是伏特(V),R表示這段導體的電阻,單位是歐姆(Ω),I表示通過這段導體的電流,單位是安培(A)。
歐姆的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我們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也要養成這種不斷追求,不斷探索,持之以恒的習慣。
責任編輯 蔡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