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化學,你的腦海中也許會出現一間擺放著化學儀器和藥品的實驗室,或者穿著白色實驗服的化學實驗員,甚至可能浮現爆炸、中毒等具有危險性的畫面。其實,你知道嗎?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都離不開化學。例如,色澤鮮艷的衣料需要經過化學方法進行處理和印染;糧食、蔬菜、水果的豐收要依靠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合理使用;水泥、鋼材、玻璃、塑料等化工產品都是重要的現代建筑材料;汽油、柴油是許多現代交通工具的燃料,它們的生產更是離不開石油化工。我們生活在化學的世界里。
化學研究什么?化學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物質,不僅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還根據需要研究和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質。化學家們發現和合成的物質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推動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20世紀初,合成氨技術的工業化取得突破,生產的氮肥提高了糧食產量,有力地解決了整個世界可能因糧食不足而導致的饑餓和死亡問題(與合成氨有關的研究成果曾于1918年和1931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阿司匹林、青霉素等人工合成的藥物拯救了無數垂危的生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硅芯片生產的產業化促進了信息技術革命,將人類帶進信息時代;新型材料和高能燃料的研制成功,使得人類能夠遨游太空。
可是,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而導致不正確使用化學物質帶來災難的例子,如氟利昂、DDT(一種殺蟲劑)等。
現在一提到氟利昂,我們都知道它是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可當初為什么要生產這類化學物質呢?因為當時人類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氟利昂包括多種物質,在歷史上曾經是有名的制冷劑,最早是由美國一位化學家在1925年合成的。由于氟利昂具有穩定、不燃燒、沒有毒性和腐蝕性等優良特性,因此曾廣泛用作冰箱和空調的制冷劑,發膠和殺蟲劑噴霧罐中的氣霧劑,泡沫塑料的發泡劑,電子元件的清洗劑等,給人類尤其是發達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認識到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構成了威脅。為了保護臭氧層,世界各國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國際公約,要逐漸停止生產和使用氟利昂。從此,氟利昂走上衰亡之路一
DDT曾經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殺蟲劑,對危害糧食、果樹、蔬菜等的害蟲有強烈的毒殺作用,殺蟲效果很好。發現DDT具有殺蟲作用的瑞士科學家謬勒也因此獲得194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人類從1943年開始大量生產DDT,在此后的30多年時間里,DDT一直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重要殺蟲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用DDT使瘧蚊、跳蚤和蒼蠅等得到有效的防治,控制了瘧疾、傷寒、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挽救了數千萬人的生命。但是,人們逐漸發現DDT的使用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因為DDT相當穩定,分解速度極慢,在施用DDT的地區,生長在土壤里的農作物和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體內都含有DDT,且通過食物鏈在人或其他動物體內富集,引起慢性中毒。DDT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過程,可能是一種致癌物。因此,從1971年開始,許多國家宣布禁止使用DDT。目前,研制化學農藥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系列高效、低毒、易降解、對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正確使用化學物質是多么重要!我們學習化學知識,就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利用化學物質為人類造福,避免某些化學物質的危害,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 侯秀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