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聲學的研究
古代中國對聲學的研究成果豐碩。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記載“鳧氏為鐘……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音調高低(清濁)是由振動情況決定的,振動情況與發聲體厚薄有關。我國明代聲學家、數學家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比歐洲早52年,比利時皇家樂器博物館館長、聲學家馬隆在1890年見到朱載堉的管徑計算方法時,驚訝地說:“管徑大小這一點上,中國樂律比我們更進步了,我們在這方面簡直一點還沒有講到。”中國古代把聲音反射、共鳴現象用于戰爭偵察和聲學建筑。也是歷史悠久,成果卓著。北京天壇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被稱為聲學一絕,令人贊不絕口。中國古代聲學研究和實踐,的確屬于世界前列。
應用物態變化規律
我國古代很早就發現了物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在公元前250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用火燒巖石,使巖石爆裂,形成了寶瓶口。唐朝中期,我國發明了火藥,并且很快就運用于戰爭武器的制造。公元1040年宋代曾公亮編著《武經總要》,記述了多種火藥配方,以及各種火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13世紀火藥從中國先后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對歐洲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的強有力武器,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誕生。明代茅元儀在《武備志》書里記載了“火龍出水”的火箭。這是一種二級火箭。能射擊一兩千米遠的目標,說明當時火箭技術相當先進。
認識磁現象
指南針是中國最早發明的,它是利用磁鐵在地磁場中南北指極性做成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公元前4世紀的《鬼谷子·謀篇》記載:“鄭子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或也。”這里司南就是古代的指南針。大約在12世紀末,指南針傳入阿拉伯,然后傳到歐洲。指南針使人類克服了遠洋航行的困難。促進了世界交通貿易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科學的進步,是中國古代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隨著對指南針研究的加深。宋代沈括注意到在地磁場中磁針“常偏東,不全南”,發現了地磁偏角,這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
為光學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古代人們對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色散現象不僅認識早,論述比較全面,而且在生產實踐中有廣泛應用。各種球面鏡、透鏡的制造相當精良,還有透光鏡和應聲鏡的制造,工藝十分驚人。墨家的針孔成像、沈括的測定焦點和趙友欽的“小罅光景”等光學實驗,或方法巧妙,或規模巨大,在科學史上都是少見的。
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
公元前2世紀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到了公元2世紀,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提高了造紙質量,使造紙術推廣到全國。公元7世紀我國造紙術經朝鮮傳入日本,8世紀傳到阿拉伯,后來才傳人歐洲。直到18世紀,我國造紙術一直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是印刷術的發源地,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約14世紀傳人朝鮮和日本,后來傳到歐洲。馬克思把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公元5世紀中葉到公元11世紀初的西方。由于羅馬帝國被摧毀,西歐逐漸過渡到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整個社會實行嚴酷的神學思想統治,拋棄了古西臘的許多有益的知識。圣經的詞句具有法律效力,不允許任何異端思想存在,導致歐洲文明嚴重衰退,被稱為歐洲的“黑暗時期”。在中國直到公元15。世紀明朝,農業經濟文明不斷發展,而且宗教始終未成為社會統治力量。盡管封建制度鄙視科技是“雕蟲小技”。但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科技知識,以四大發明為標志,我國科學技術一直領先于世界,為世界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責任編輯 程 哲